野副昌德(中將)到達北平,聽取了各方情況後,在其筆記中寫道:“最初的印象是民心叛離,日軍雖佔有點與線,但處處薄弱,宛如赤色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情況十分嚴重……”
八路軍在敵後的日日夜夜,是在大大小小的反“掃蕩”作戰中度過的。1942年年關剛過,日軍就以3萬餘兵力“掃蕩”晉東南八路軍根據地,號曰:“駐晉日軍總進攻”。2月中旬,日軍闖入遼縣,襲擊武軍寺八路軍駐地,彭德懷率總部人員向黎城方向轉移。
從岡村到任以後,華北日軍對各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動輒兵力數萬,持續兩三個月,所用戰術層出不窮。其要者如“居坐戰術”(泡蘑菇戰術)、“輾轉抉剔戰術”、“梳蓖戰術”、“鐵壁合圍”、“捕捉奇襲”等,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手段之毒辣變化,都達到空前的程度。
這段時間彭德懷經常沉著臉,一言不發。他須用全部精力、經驗、智慧,根據延安中央的指示,結合敵後的實際,尋找出如何打破這空前困難局面的答案。
在過去的戰爭中,他主要是指揮部隊作戰。但今天,華北敵後戰場上領導黨軍政民鬥爭的重擔都落在他身上。毛澤東號召敵後黨軍政民“咬緊牙關,渡過困難” 。他覺得這個號召真是再形象、再真切、再有力不過了。他在向幹部、戰士、民眾的講話中,不斷用這8 個字來鼓勵大家。
從皖南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由於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八路軍在敵後的處境更加困難。根據中央指示,在一個時期中,八路軍曾減少對敵人主要交通線的威脅,以期減弱和緩和敵人對根據地的過重壓迫。但敵人的軍事進攻變本加厲,而自己方面反而滋長了麻痺退縮情緒。在武安、邢臺接敵區,彭德懷看到,由於幹部麻痺退縮,群眾悲觀消極,有的村莊過年大吃大喝,只顧眼前一飽;有的地方吸毒賭博等又發生起來。還有人對抗戰前途喪失信心,偷偷兌換偽鈔。
在轉移途中,彭德懷向左權談到他的一個看法:在敵後,“和敵人和平相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叫敵人感到處處受威脅,有所顧忌”。左權完全同意彭德懷的看法:“越是在這個局勢下,越要提起全軍的高度戰鬥意志。”
2月23日,八路軍總部發出致各兵團首長的命令,要求華北各根據地更密切地協同配合,粉碎敵人對任何一個根據地的“掃蕩”。命令要求各地:“採用各種方法——從謠言攻勢、政治游擊隊之積極活動,到小部隊向敵襲擾,破路翻車,乘虛襲擊據點、城鎮,摧毀偽組織和敵偽商業機構,破壞敵偽統治秩序,一直到真正全面配合作戰等,以造成全華北風聲鶴唳之勢。使敵人顧此失彼,感到處處受威脅,而不敢過多集中兵力對付一隅。”八路軍總部和各級指揮機關致力於發動全面游擊戰爭來回擊敵人。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軍著力謀劃著摧毀八路軍首腦機關本身。
到1941年末,華北的398縣中,有366個縣建立起了傀儡政權,岡村寧次頗得意於自己的戰績。但深究一步,這些政權的實際統治力量,只能達到縣城及附近地方。邊遠的鄉村實際仍在共產黨、八路軍手中。特別是山西的五臺山、太行山脈,河北平原、津浦、平漢鐵路的中間地帶,和山東省中部的山嶽地帶,仍為中共根據地的中心。儘管用一切手段試圖摧毀那裡的生存條件,八路軍和民眾仍然頑強地生存著、抵抗著。
日軍的小分隊、小據點,經常出現被殲的慘狀。岡村乃令收集各類被殲的例子來作精細的研究。其中有一個例子使他終生不忘:
“有一天,一座碉堡上發現由村子那邊過來一支送葬行列。如此大殯實在少見。當行列走近碉堡旁時,分隊長等人完全不假思索,放下吊橋,武裝整齊地走出碉堡。剛剛來到行列近旁,突然送殯人群大亂,許多手槍一齊射擊,分隊長等應聲而倒,隨後衝入碉堡,殘兵均被消滅。”
專門對付中共的日本情報機關“黃城事務所”曾給岡村送來一份新獲得的中共北方局刊物,上面登著彭德懷的重要報告,彭德懷在報告中提出,要用兩面政策來對付他的自首政策。岡村警惕起來:怪不得最近對冀中“掃蕩”時有人出來自首、“維持”,原來是共產黨的策略,休得上當。岡村馬上下令把出來“維持”的人抓起來殺掉。實際,“兩面政策”在冀中尚未實行。岡村這一殺,卻把一些畏敵、投敵的人殺反了,殺抗日了。岡村老奸巨猾,暗知吃虧,表面不動聲色。
詭計多端的岡村,在經過對八路軍戰略戰術的半年多研究之後,學習八路軍的游擊戰術,直接指導制定了一套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