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月8日,彭德懷赴忻口,陪同周恩來與衛立煌商談忻口布防及八路軍配合問題。衛立煌心情焦灼地談到,敵機每日清晨即來我方陣地偵察,繼即以數十架飛機輪番轟炸,對陣地威脅最大,一天幾乎要損失一個團的兵力。

當夜,彭德懷返回總部。翌晨,天色微明,彭德懷就到院子裡,仔細諦聽在重巒疊嶂中隱隱迴響的敵機聲。原來,大家以為敵機是從北平飛來。彭德懷根據飛機的航速、續航能力和輪番到達忻口的時間判斷,忻口附近必有日軍的臨時機場,即下令偵察。12日,朱德、彭德懷電告蔣介石、閻錫山等:“代縣已有敵機著陸場,因我襲擊敵人後方交通,故連日敵機運輸糧彈中。”同時,彭德懷命令剛開入晉北的一二九師之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進入代縣,實地偵察。19日,七六九團的趙崇德第三營夜襲陽明堡機場,一舉燒燬敵機20餘架,取得平型關之捷以來又一次振奮人心的勝利。忻口上空一度日機息影,訊息傳至友軍營連,“官兵聞訊,高興歡呼:”中華民族萬歲!“

日軍受阻於忻口,乃採取大迂迴戰術,集中平漢路兵力強攻娘子關,沿正太路西進,太原市腹背受敵。 11月2日,忻口友軍被迫撤離,轉移太原。8日,太原失守。太原失守後,國民黨各軍爭路西退南逃。閻錫山脫下戎裝,換上棉袍馬褂,坐在汾河西岸的一座天主堂內收容潰散部屬。一度興奮樂觀的輿論,陡然冷下來。

11月12日,華東戰場上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國民政府準備著西遷重慶。華北的前途又將如何?全國都在焦急地等待著訊息。

1937年11月15日,幾個滿懷抗日熱忱的青年,來到晉東南前線沁縣開村八路軍總部駐地,會見彭德懷,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從黃昏到深夜,彭德懷詳細回答青年提出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形勢,抗戰的前途,山西的局面,到八路軍的任務、決心。他告訴青年們:“我們決定在任何困難情況下,都要留在山西、河北和整個華北,一直到把日本帝國主義者趕出華北、趕出滿洲的時候為止。我們願意和華北人民共生死,和他們親密合作,來與侵略者周旋。”“第八路軍決定永遠不過黃河”。

“雖然日本強盜佔領了太原和其他幾座空城。可是我們並沒有後退,我們的軍隊還是整個佔領了晉東北、晉西北……,加上察哈爾和河北西部。”“這些地方,合計有近千萬人口。”“我們正在組織和武裝華北的男女,我們要使得華北一萬萬人民的每一個人,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敵人!”

在仔細聆聽彭德懷這一莊嚴宣告的青年中,有一個名叫周立波的,用他的筆,將“第八路軍決定永不過黃河”的決心傳遍了全中國。

彭德懷的講話使來訪的青年深受鼓舞,周立波在結束他的訪問記時,寫道:“歸來時,騎在牲口上,覺得很冷,但路上是滿天星星。我們也真感覺到,光明是在我們的面前。”

11月26日,彭德懷從前方回到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延安的記者報道說:“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從前方回來了,這訊息迅速的雷鳴似的傳遍了延安城,使大家興奮而愉快,忙著慰勞、歡迎。那位跟普通士兵形式上並無特異之處的彭德懷將軍,也相當的忙於接待客人。”

彭德懷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發表了《爭取持久抗戰勝利的幾個先決問題》的著名演說。在演說中,彭德懷分析中國在持久戰爭中,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能夠由弱變強的條件,和日本帝國主義必將從各方面由強變弱的根據。他指出,中國將由現在的劣勢地位逐漸地轉變為優勢地位,最終戰勝日本強盜。彭德懷提出的敵我雙方在戰爭過程中強弱關係相互轉化的論斷,在以後毛澤東著名的《論持久戰》著作中,得到系統的闡述和高度的理論概括。

在這篇演說中,彭德懷還提出了對整個抗日戰場的作戰方針的設想。他強調要爭取抗日戰爭的主動權,透過“發動群眾的游擊戰爭,與在敵人後方建立小塊小塊的根據地,來分散敵人的力量,削弱和疲憊敵人。這是從戰略上著眼的爭取主動,以造成戰役上各個擊破敵人、取得勝利的必要條件”。

根據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第一期作戰的教訓,他提出,在正面戰場使用兵力上,當前,“主力應用於突擊方面,而不應以多數或半數兵力作用於防禦與箝制方面。在防禦時,主力應控制為預備隊,待機出擊。在進攻時,主力應用在突擊方面,不必多留預備隊,以求一舉而殲滅敵人,以大步前進的戰術原則,深入敵人後方,攻敵要害,調動敵人,在敵後方左衝右突,破壞敵人的作戰計劃,爭取主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