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心蔣介石鎮壓福建人民政府後,集中兵力對付中央革命根據地,命令彭德懷率東方軍再次入閩。這時,時機已被貽誤,彭德懷亦無回天之力。東方軍再次人閩作戰,由於彭德懷的巧妙指揮和指戰員的英勇作戰,雖屢戰皆捷,但臨時中央推行錯誤路線,使東方軍在福建浴血奮戰所取得的勝利,對反第五次“圍剿”未起到什麼作用,也未能實現支援十九路軍福建事變的戰略目的。

蔣介石在第四次“圍剿”慘敗後,不顧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擴大,積極進行第五次“圍剿”的準備。他一面向美英等國大量借款,購買飛機、大炮;一面聘請外國軍事顧問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培養“圍剿”的軍事骨幹。受訓軍官畢業後,蔣介石贈送每人一把上刻“不成功便成仁”的短劍,以激勵部屬為其賣命。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50萬軍隊,分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撲來,開始了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對這次“圍剿”,蔣介石強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戰略。在政治上,加緊實行保甲制和連坐法,加強特務活動和組織地主武裝;在經濟上,對蘇區進行嚴密封鎖;在軍事上,採用持久戰和堡壘主義。軍事部署是:北路軍共計33個師又3個旅,由顧祝同任總司令,主攻中央蘇區。以陳誠為總指揮的第3路軍是“圍剿”的主力,依託堡壘向廣昌推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南路軍計11個師另1個旅,由陳濟棠任總司令,阻止紅軍向南發展。西路軍何鍵和浙贛閩邊趙觀濤所部,分別擔負攔阻紅一方面軍向贛江以西和贛東北機動的任務。

9月28日,北路軍攻佔黎川,“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震驚於一城之失,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不失寸土”的錯誤方針,急令紅三軍團北上就敵,“首先消滅進逼黎川之敵,進而會合我撫西力量,全力與敵在撫河會戰”③,推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

彭德懷在閩北接到命令,同滕代遠率部回師江西,向黎川方向前進。10月6日,紅三軍團于飛鳶不期與敵周渾元六師遭遇,經過一天激戰,佔領洵口,生俘旅長葛仲山,取得第五次反“圍剿”一個意外的序戰勝利。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不分析這次勝利的偶然性,強令紅三軍團轉到外線,攻打硝石。硝石位於駐有重兵的黎川、南城和南豐之間,處於敵堡壘群中心。彭德懷致電中革軍委力陳硝石不易強攻,應以一部作有力佯攻,調動援敵,打擊其策應部隊。彭德懷的建議幸而獲准,避免了嚴重的損失。

10月24日,彭德懷和滕代遠根據敵人改變戰術,就紅軍應採取之戰略方針致電中革軍委,提出:“敵人正在大舉集中的時候,利用堡壘掩護,使我求得運動中各個擊破機會減少”,“我軍需要充實主力,儲集力量”,“切忌主力擺在敵壘周圍,疲勞兵力”。而“應採取遊擊動作,發動群眾封鎖敵人,截擾敵人,並在群眾掩護下才可發揮機動作戰作用”。翌日,又電中革軍委,提出一、三、五、七軍團須要立即充實起來,不宜分離作戰的意見,他懇切地說:“望以遠大眼光過細考慮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

上述意見均未被採納,彭德懷反遭到批評,中革軍委要彭德懷對軍委的整個戰略部署切實執行,不能提出與方面軍戰役意圖相反的意見。

12月12日,國民黨軍隊以5個師的兵力,分3路向團村並進。這時,彭德懷正發瘧疾,看到戰場上硝煙四起,人仰馬翻,戰士們英勇殺敵,病情頓時好了一半。但他知道紅軍兵力寡不敵眾,達不到殲滅敵人的目的,要打也只能打個擊潰戰,遂下令撤出戰鬥。

後來彭德懷寫詩描繪這次戰役:“猛虎撲羊群,硝煙瀰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紅一軍團)未到,讓爾逃生。”

1933年歲暮,滕代遠奉命調離紅三軍團,去瑞金任職。彭德懷和紅三軍團幹部對滕代遠十分不捨,彭德懷幾次向中央請求讓滕代遠留任,未獲同意,與滕代遠依依而別。

新任紅三軍團政委楊尚昆很快就來了。彭德懷見到這位不過二十五六歲,曾留學蘇聯的新夥伴,爽快地說:“你來了,我很高興,我們以後齊心合力幹吧!”

從這時開始,彭德懷與楊尚昆也結下深厚的友誼,行軍宿營,常促膝長談到深夜,傾吐彼此的經歷,憧憬革命的前程,一起度過了中國革命最困難最艱苦的階段。

1934年1月中旬,中共臨時中央於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左”傾冒險主義發展到頂點,其路線得到全面推行和貫徹。在軍事指揮上撤銷紅一方面軍總部,所轄各軍團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