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彭得華率部駐防離長沙70裡之潞口畲一帶。落腳不幾天,秘密處死區盛欽之事被人告發。一天早操後,團長袁植派特務排徐排長到彭得華處,說袁團長請他去長沙團部。走出數里,一班伏兵撲上去將彭得華捆綁了雙手。徐排長上前說是袁團長奉督軍命令,不得已來捉的。
彭得華邊走邊想逃脫的辦法。他想士兵們多是貧苦人,便述說這次犯法,是因為殺了惡霸地主,救濟窮人,區盛欽是當地為富不仁的最大惡霸,並列舉了區的一堆罪狀。士兵都說該殺,有的還出主意叫彭得華到督軍署不要承認,他們沒有證據,可能是土匪殺的,也可能是區盛欽平日作惡太多,別人報仇殺的。
行至午後,快到長沙。坐地休息時,牽繩計程車兵緊靠著彭得華,偷偷將繩釦鬆解,示意彭得華逃走。彭得華以滿含深情的目光感謝他。
過撈刀河時,他對徐排長說,反正我活不了,衣兜裡還有幾十元錢,你們拿去吧!徐喜笑顏開地上來掏錢,彭得華猛將徐撞翻落水,抖掉繩索,縱身上岸。士兵也不追趕,朝天放了幾排空槍。
彭得華一路疾走,夜半來到長沙南易家灣湘江岸邊,一個叫羅六十老倌的漁翁將他撐過了江。彭得華身上分文沒有,羅老漢並不要錢,彭得華十分感激。9年後,他率紅三軍團攻下長沙,特地到易家灣來尋老倌,給這位年近70的恩人送去幾塊錢和一些米。
彭得華跳下羅六十老倌的船後,連夜趕路。天將破曉,來到湘潭城南八總大仙橋河邊的郭得雲家。郭得雲是彭得華人伍時的班長,曾在清末湘軍四十九標(相當現在的團,當時湖南有四十九標和五十標)當過兵,參加過辛亥革命,富有正義感,因憤恨軍閥混戰,棄職回家做皮匠,生活清貧,不失骨氣。彭得華對他十分敬重。此時,彭得華有家不能歸,故來投奔他。郭得雲見彭得華深夜趕來,必有急事,問明原委,忙把彭得華領到小樓上的裡屋藏身。
彭得華所在連隊得知省署下令緝拿彭得華,頓時震動。彭得華被捕後逃脫,大家又十分慶幸。李燦、黃公略等在一起商議,他別無可去之處,便讓李燦到郭得雲家尋找,果然找到。
郭得雲考慮到易家灣鎮上人多眼雜,不甚安全,帶著彭得華到熙春門外他的外甥李家住下。彭得華在那裡看了郭得雲送來的《資治通鑑》,可見他的讀書能力已有相當的提高。
轉眼已近年關。一日,李燦、黃公略和張榮生一起來到李家,給彭得華送來些錢,還帶來了一個訊息,說省署當局正在籌辦湖南陸軍講武堂,招收尉、校級現役軍官,要彭得華設法改名去投考。
自從實行了第一次救貧活動,彭得華開始認真地自省:“殺一兩人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打抱不平的做法,行不通”。④感到要想救國救民,並非易事。郭得雲比彭年長10餘歲,歷事較多,認為應當有一個團體、一個主張才好。彭得華提出已有救貧會組織,還需要定個章程。於是,他們共同議論出4條,內容大約有滅財主,平均地權;滅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海關、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發展實業,救濟貧民;實行士兵自治,反對笞責、體罰和剋扣軍餉,實行財政公開。⑤這幾條,反映出當時湘軍中這幾個下級官兵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也反映了他們想團結起來改造湘軍的願望。
這時,救貧會共有9個人:黃公略、王紹南、張榮生、魏本榮、李燦、席洪全、李力、祝昌松和彭得華。
彭得華在湘軍已度過了整整6年。從此,他放棄了少年時代學易參政打富濟貧的夢想,立志於救國救民,儘管還看不清具體的道路。後來,他對自己當兵的前6年作過一個總結:“1916年到1921年,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五·四’ 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5年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而我處於被嚴格封鎖的軍營中生活,像海洋上的孤舟,隔離了與國際、國內革命思想的聯絡,沒有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是抱著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⑥
久住李家不是出路,彭得華去了廣東,投粵軍許崇智的魯廣厚獨立營當連長。魯廣厚原是彭得華在湘軍中結識的朋友。不久,魯營被陳炯明部擊潰。彭得華見魯生活闊綽,胸無大志,便決意回家。
彭得華返回湖南,即去看望郭得雲。郭得雲因患傷寒去世。其父郭老倌悲傷過度,也一病不起。彭德懷後來憶及此事,深情地寫道:“生平良友,未得一談,至今憶及,猶為痛惜!郭氏父子克己為人,勤儉一生,同許許多多的貧苦人民一樣,牛馬式的生活結束了一生!”“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