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儒家都很敬重。
12�《漫談古書今譯》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這口號提出以後,古書今譯之風頓盛。但是,我認為,並不是每一部古書都能今譯的,今譯應該有一個限度。純粹講義理的古籍,今譯出來,對讀者還可能有用。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既有思想內容,又有修辭、藻飾,甚至聲調等等,如果譯為白話文,則原文韻味盡失,這絕對是不可取的。後來,我這種想法更發展了,認為今譯是破壞古書的最好的辦法。
回到祖國(72)
13�《佛教的倒流》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篇重要的論文。它談的問題,過去幾乎是沒有人系統地涉及過的。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後來在中國發展的基礎上,又部分傳回到印度,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倒流”。在世界宗教史上,“倒流”的現象是絕無僅有的。對於佛教的“倒流”,我在文中舉了一些例子。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卷十講到永嘉禪師著《證道歌》,由梵僧帶回印度,“彼皆親仰,目為《東土大乘經》”。
最著名的一個“倒流”的例子是隋代智者大師(智)。宋贊寧《高僧傳》卷二十七《含光傳》說,有一個印度僧人再三叮囑含光,把智的著作譯成梵文,傳到印度。
贊寧是一個極有眼光、極有頭腦的高僧。他給《含光傳》寫了一個“系”。這是一篇極有意義的文章。“系”首先肯定中國佛教有倒流的現象,他舉的例子是梁武帝蕭衍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一百三卷,傳入印度。“系”裡提到了:“唐西域求《道經》,詔僧道譯唐為梵。二教爭‘菩提’為‘道’,紛孥不已,中輟。”實際上並沒有“中輟”,這問題下面再談。“系”接著講,西域是佛法的根幹,東夏是枝葉。但是,把枝葉植入土中,也能生根幹,榕樹(尼拘律陀樹)就是如此。“東人敏利,驗其言少而解多。西域(天竺)之人淳樸,證其言重而後悟。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東人利在乎解性。無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仰慕。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西域罕及。”贊寧在這裡提出了中國同印度的相異之處,值得我們深思。
下面我談到菩提達摩和梁的關係,又談翻譯《道德經》的問題。《含光傳?系》說是“中輟”。但是,經過我仔細核對《新唐書》、《舊唐書》、《佛祖統紀》、《集古今佛道論衡》、《續高僧傳?玄奘傳》等書關於此事的記載,我認為,儘管佛道兩家在翻譯《道德經》時發生了多麼激烈的爭論和對抗,書還是翻成了,只是“序胤”未翻。至於玄奘的梵文是否傳至印度,則我們毫無證據來肯定或否定了。
下面我又根據《含光傳?系》中關於印度念性、中國解性舉的兩個例子智和玄奘,仔細對比和分析了我搜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對中國這兩位“倒流”的高僧做了更細緻的敘述。
先談智,所謂智者大師。“系”裡講,龍樹在印度創立了大乘空宗,即所謂“無相空宗”。我在論文中簡短地勾勒了一下印度佛教大乘發展的情況。在這裡,我想順便改正臺灣版的《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東初出版社)四*頁、十二行的一個嚴重的排版錯誤:“公元十二世紀”應改為“公元后二世紀”。其他發展情況,我現在都略而不重複。總之是智在中國發展了印度龍樹的空宗理論。根據許多佛教典籍的記載,智用力最勤的是弘揚空宗寶典《妙法蓮華經》。他寫了幾部闡釋《法華經》的著作,比如《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等,發展了空宗的理論。有的書上說他“靈山親承”,也就是他在當年靈山會上親耳聆聽了如來講《法華經》。這當然只是神話,毫不足信。智在中國對大乘空宗的發展“倒流”了印度,是不足為怪的。
再談玄奘。關於玄奘翻譯《道德經》的經過,上面已經談到過。這裡專談玄奘在印度留學時的一些活動。他在印度歸納起來可以說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調和空有。他的印度老師戒賢是信奉有宗的,玄奘當然會傳承此說,但他也並不完全摒棄空宗。在認識真理方面,他只不過是認為空宗比有宗低一個階段。他用梵文寫了一篇《會宗論》,共三千頌,就是企圖融會空、有兩宗的。第二件事情是他摧破了佛教小乘正量部的理論。第三件事情是制服了外道對佛教的惡毒攻擊,寫了一篇《制惡見論》,共千六百頌。此外他還寫了一篇《三身論》。所有這些著作都沒有流傳下來。玄奘在印度的所作所為,實際上也是“倒流”現象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回到祖國(73)
14�《〈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