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美國曆史上開發西部一樣,讓那些資本家去修鐵路,鐵路修到哪,那麼路兩邊多少範圍內的土地就歸他們所有。於是資本家們紛紛組鐵路公司,拼命的修路。
李超現在也準備這樣幹。
歷史上漢朝曾經向靈州移民七八十萬人開發西套平原,而現在靈州人口不過十來萬,就算兩萬府兵的家眷移過來了,那也就增加十萬左右,遠遠還不到這裡的人口承受底線。
靈州就算再遷個五萬戶人口過來,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一百萬畝水澆地,五萬戶,一戶就算分二十畝地,那也不錯了。畢竟是水澆地,如果再分一些旱地、草地之類的,絕對比許多關中百姓現在的情況強的多。
畢竟關中地狹人多,豪強權貴佔田又多,許多百姓在關中都沒多少田地。
而對於朝廷來說,從關中遷移五萬戶口到靈州,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其一,遷走了五萬戶,那麼這些人原來的分的田就空出來了,哪怕他們原來手裡的地不多,但五萬戶,一戶就算十畝二十畝的,也得有幾十萬畝上百萬畝啊,這些地可以再均出去。
而另一方面,靈州新增一百萬畝地,授給這些移民,移民們地多了,生活肯定變好了。而朝廷呢,關中人口壓力減輕了些,同時又新增了一百萬畝地的租賦收入,更充實了邊疆。
怎麼看,都是有百利無一害。
至於工程較大,但又不同於修長城這類。修長城那算是苦役,對百姓來說,沒有切身的利益。可修渠不一樣,分段修渠,為自家均的田修渠,修通了自家田就成水澆地了,這個積極性不能忽視,畢竟事關切身利益的。
兩萬府兵家眷,再遷五萬戶新移民來,再加上原來當地的百姓,靈州到時擁有二百萬畝土地,幾百萬畝草場,擁有**萬戶人口,甚至是十萬戶人口,這都不是問題。
靈州有了十萬戶,也就穩了。
“真要修的話,我倒覺得有個人選挺適合替你負責的。”蘇定方笑著說道。
“你是說褚遂良?”李超一見他笑的那樣,就猜到他想說哪個了。
“大帥,聽說這人在京城可是狠狠攻擊你,現在他被髮配來靈州當什麼宣撫使,咱們怎麼能錯過這麼好的機會,一定要讓這個姓褚的知道下厲害。大帥你不發威,他還真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未完待續。)
第477章 二把手
李超做著出兵寧遠計劃之時,褚遂良也終於到了靈州。
在長安出了那麼大的笑話,褚遂良在家稱病多日後,終於上奏請辭黃門侍郎之職,並奏請動身來靈州宣撫朔方將士百姓。李世民留中不發,褚遂良連上三道辭表,最終李世民都沒同意其辭去黃門侍郎一職,但同意褚遂良以黃門侍郎職前往靈州。
褚遂良幾乎是灰溜溜離開長安的,根本沒有幾個人給他送行。過渭水的時候,褚遂良心中暗暗發誓,不在朔方做出一點成績來,絕不回長安。
此次出京,褚遂良本來是以欽差身份前往靈州走一趟就回的。但現在,則跟李超當初出京一樣,是以中樞要職出任地方。
以黃門侍郎職任朔方節度副使,加朔方宣撫使。
節度副使,朔方鎮的佐貳官,二把手。去了就不是走一趟的事了,而是跟李超一樣,得留駐朔方。黃門侍郎職雖保留,但也實際管不了職事,成為一個保留的銜頭。
帶著一個黃門侍郎的銜頭出任朔方鎮節度副使,無疑是讓褚遂良身份重了幾分。
不過在李超的眼裡,就算這個褚遂良是以侍中銜來的靈州,那他也一樣還是副使,一樣只是他的手下。
“大帥,這個褚遂良來者不善啊,他肯定是來找我們麻煩來的。”蘇定方提醒李超。
李超不以為意,褚遂良他在京中也是熟悉的,同殿為臣,很年輕的一個人。相比起他的老子褚亮來,褚遂良有點鋒芒太露。
畢竟年輕,突然一下子當上了黃門侍郎這樣的中樞要職,又得李世民信任,一時有些天下皆輕的自我感覺也實屬正常。至於他曾經在殿上參他欺君,那也沒什麼。他李超又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參的下來的。
“你們也不要太去為難他,要記住,他是陛下派來的節度副使,那是在我之下,你們之上的朔方鎮二把手。他可還是黃門侍郎,門下省的次官。”
皇帝此時還把褚遂良派來,其中究竟是何心思,這東西一般人也猜不著。但李超相信,裡面肯定也有幾分監督分權之意,畢竟李超在朔方進展好此好,都擁兵十萬了,一人控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