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的看著。
這個打穀機,有點意思,居然還有這樣省時省力。若是朝廷拿到了占城稻,以曲轅犁深耕細作,加上肥料,再加上這個打穀機,那到時水稻可以在江淮大面積推廣啊,朝廷的糧食產量大大增加。
嗯,這個李超,腦子裡整天在想什麼?
上次發明了曲轅犁,好東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一頭牛也能比兩頭牛耕的深和快。現在又弄出了個打穀機,大大提高了脫粒的效率。
放下了這份奏報,李世民拿起了另一份奏報。
這是份李超上的奏報,李超回灞上前上的,已經擺在他桌案上好幾天了,李世民幾乎天天都要看上幾遍。
他一直猶豫未決。
李超的這個奏章,絲毫不比上次他提議對佛寺管理事情小。
李超提議遷都,地址都選好了,在襄鄧之間營建新都。這些奏章很詳細的列明瞭遷都的原因,以及選址襄鄧的原因。
一二三四五,一條條列舉的很清楚。
說的李世民很動心。
關中立都,好處不少。西漢立都關中長安,二百餘年天下。
但自漢以來,關中也有許多缺陷。
比如說經過這麼多年,關中的人口一直很多,墾殖過度,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平原無法承載這麼多人口,糧食供應嚴重不足。
其實,大唐的疆域極大,唐已經不是漢時以關中以及中原一代為主了。東南,也不斷的開發,如今甚至在帝國佔有極大的比重。
當年楊廣營新都洛陽,也是為了讓帝國的中心處於天下的中心,更好的管理天下。
如今,大唐一統天下,東南在帝國的格局中越來越重,大唐立都長安,距離東南太遙遠了。
甚至離東北部,也一樣的遙遠。
再加上,關中距離草原太近,戰略上也不太安全。其次,還是糧食問題,依靠關東轉運糧草稅賦,太難,而且關中無法承載太多的人口。
若遷都襄鄧,一來可以提高大唐朝廷的安全,二來襄鄧處於天下中心,新都東移,那麼對於東北、東南等地的控制力無疑能大大增強。
其次,襄鄧間周邊的山川地理形勢也不錯,防禦上也一樣還行,而且襄鄧又是一個大平原,能夠開發的土地也多,又有水運優勢,轉運方便。
再則,遷都襄鄧後,必然帶走大量人口,那麼關中人口壓力減輕。而朝廷遷都襄鄧,還能帶動江漢荊襄等地的大開發。
這些地方可是還有大量未經開發的好地。
如此種種,似乎遷都好處許多。
只是,再建一個新都,花費不少,而且遷都,也必然會很麻煩。當年楊廣營建新都洛陽,可是大興土木,弄的勞民傷財。
這長安城,其實也才不過營建幾十年而已,現在拋棄另建一個新都,總覺得有點太耗費。
許多天了,李世民還是沒能拿定主意。
遷,還是不遷?(未完待續。)
第544章 吃李大戶去
遷都那是大事,之前太上皇的時候都已經討論過了,那時就是當今一力反對。
可是現在,皇帝卻把李超的奏章交給宰相們議論,卻是有再次考慮遷都的意思了。
政事堂。
“李超又開始折騰了。”
“上次說不能遷都的是他,這回說要遷都的又是他。”
“反正李超那張嘴,怎麼說都有理。”
“遷都,不說其它的,有錢嗎?”
“誰知道呢,我倒是想看看,他奏章上到底怎麼說的。”
“嗯,對,先看看再說,說不定李超還真的說的有依據呢。”
“呀,還寫了挺長,這一二三四五,一條又一條的,遷都的好處,都寫的清楚,長安不適合再做都城的原因倒也寫的清楚啊。這奏章,很有李超風格啊。要是我尚書省的那些官員們寫奏章報告能寫的這麼簡潔明瞭,就省心了。”
蕭禹掃了一眼奏章,不由的真心讚歎。不管內容如何,首先這奏章的寫法就非常的好。
“是啊,張超說話,總能打動人心。”
政事堂裡,宰相們一人拿著一份張超奏章的抄本,都在那裡一邊看一邊議論。
一開始,大家還挺輕鬆。
遷都?那是那麼好遷的?
可看著看著,氣氛就不太一樣了。
李超奏章裡寫的很詳細明白,這長安城已經完全不能符合大唐帝國的都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