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太偏,太小,太落後了。
“說的倒是很有道理的。”
“嗯,之前李超反對遷都,說是因為大敵當前,朝廷遷都時機不對,而不是不應當遷都。現在吐谷渾、突厥都安撫住了,而朝廷也收復了朔方,如今局勢正穩。朝廷無外憂,也無內患,此時遷都,倒沒問題。”
“遷都也應遷洛陽啊,為何卻要選個襄鄧?”高士廉道。
“洛陽一來久經戰亂,殘破不堪。二來,論起地理防禦形勢,也不如襄鄧。”
洛陽的優勢在於緊依黃河,而且楊廣當年營建新都洛陽後,把運河挖通,使得洛陽正好處於南北運河的中點附近,加之有黃河水運之利,使得洛陽確實擁有不錯的條件。
但自隋末起,洛陽一直打仗,徹底打破了。
十幾年前才營造的新都洛陽,也早在被唐朝攻破之後,給拆掉了。現在想一想,其實有些可惜了。
若是當初沒拆掉洛陽宮城,就可以用現成的了。
當然,洛陽的防禦安全形勢,不如長安。長安號稱關中四塞,居於一隅,安全效能要比洛陽高,洛陽四戰之地,雖說也有八關,但總體來說遠不如長安。
這也是當初太上皇時,選襄鄧不選洛陽為新都的原因。
襄鄧的安全形勢,僅次於長安,卻是遠高於洛陽的。而且襄鄧一帶其實是一個較大的盆地,又有漢水穿過,北面黃河南面長江,東面淮河,防禦和轉運都遠超長安。且新都遷到襄鄧那麼京師東移,處於天下中心,有利於管理這個龐大帝國,尤其是對東部的管理加強。
“在襄陽和鄧州之間建一座新都,最大的問題還是營造的本錢啊。”
長安已經不能適應大唐帝國,無法承擔帝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重擔,而洛陽又殘破,安全形勢也不太好。
襄鄧之間位置倒不錯工,也有水陸轉運交通之便,安全形勢也好,可問題也擺在那裡,襄鄧之間可沒有一個能做為都城的大城,不可能選襄陽或者鄧州,得選在盆地的中央位置,那麼就要在平原之上,從零開始營建一座新的都城。
宮城、皇城、外城,可是全都得新建的。
如今的長安城,是隋朝時建的,前後也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