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3 / 4)

小說:唐朝好地主 作者:這就是結局

,甚至是李建成,都沒有幾個人真正聽他那些話。倒是李世民,把個魏徵當成典型,當成一個反對派批評者的不同聲音,真正成就了他。

“太子可是對你讚歎有加,一直期待著你能早點上任呢。”

張超笑笑,雖然說打定主意要去臥底東宮,但張超還是能拖就拖。現在這生活也挺好的,沒必要非急急忙忙跑東宮去受那個罪。

“其實三郎可以把你的上下三千年寫詳實一些,這樣便不止是給蒙童讀的,也能給更多的讀書人看。”魏徵對歷史也是很感興趣的,一個名士的標準,那就是起碼得熟知歷史。歷史都不熟知,豈能算名士。

魏徵算是一個名士,李密、竇建德、大唐都曾呆過,名聲還是不小的。

當今存世的史書一般有兩種型別,一種就是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春秋、左傳以及後來的資治通鑑等。還有一種就是紀傳體,以人物立傳記來記載歷史,皇帝的叫本紀,一般重要人物則稱傳,史記開啟了紀傳體史書之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等都是這種型別的史書,後世也把這種型別的史書當成官方正史的體例,二十四史就是這類史書。

張超的這本上下三千年,則又不同,因此張超才說他這不是史,只是歷史故事。因為他的書既沒有詳盡的時間編年,也沒有豐富的紀傳。

真正聽魏徵的話,把上下三千年寫成一本史書,那就更適合編年體了,真要寫,那就成了一本資治通鑑。

不過資治通鑑可是寫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總共三百多萬字數。是司馬光和他的整個團隊,費了前後十九年才編成的歷史鉅著。

雖然說其實張超電腦裡就有資治通鑑電子版,甚至還有白話版的。但讓他一個年青人,一下子弄出一本幾百卷,三百多萬字,從公元前四百多年的周威烈王寫起,就算只寫到大唐武德四年,這也是一千零二十四年啊,十幾個朝代的歷史。

他敢拿出來,別人也不敢信啊。

不過張超倒是受此啟發,突然心裡想到一個不錯的想法。

自己何不就此答應魏徵,然後以編寫正式版上下三千年歷史為由,然後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不去東宮上班,呆在家裡編史呢?

就算不能天天呆在家,起碼有這樣的理由,也可以少去東宮啊。

自己得先把簡易版上下三千年給正式寫出來,送給魏徵和太子看。然後自己再來寫本唐朝版資治通鑑,不用馬上寫出來,慢慢寫就行,以此為藉口就能常呆在家不去東宮上班了。隔段時間,拿出幾章稿子來就行啊。

張超為自己的聰明點贊,東宮洗馬,不就是掌文翰管圖書的嘛,我現在要編一本鴻篇歷史鉅著,難道他們還不支援?(未完待續。)

第223章 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

馬周雖然年青,但那筆字卻非常老道。按張超的要求,他費了三天的功夫,靜心閉關,終於寫出了一本滿意的書稿。

張超拿到的書稿,是九行十八字格式。一頁寫九豎行,每行標準是十八字,一頁標準一百六十二字。

這樣的版面比較清晰、爽潔,疏朗悅目。

“辛苦賓王了,這版就寫的非常漂亮。”張超滿意的點頭。馬周終於鬆了口氣,實際上這份書稿,已經是他寫的第三版了。

第一版,他用的是南北朝以來帝王將相最喜歡的飛白書法,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飛白運用的好,有的筆畫似流星劃過蒼穹,有的如快艇急馳水面,確實好。

他辛苦的寫了書稿,結果張超拿到就否決了。

飛白確實是種非常不錯的書法形式,但卻完全不適用於雕刻。那絲絲露白的表現形式,根本無法讓匠人雕刻到板上表現出來,如果雕不出這種絲絲露白,那飛白也就剩不下什麼了。

張超把馬周的飛白書稿收了起來,準備拿回家收藏,然後毫不客氣的讓馬周繼續再寫,這次他指明要求用行楷。

楷書起於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從簡省漢隸的過程中逐漸轉變過來。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

不過張超要求馬周用行楷,行楷的用筆更靈活,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

行楷不比正楷呆正,比較飄逸好看,用於雕板印刷,印刷出來的書頁字型當然會好看的多。雖然正楷雕刻起來應當更簡單,但張超還是覺得應當試試行楷。

馬周只能按著張超的要求,回去又認真的把三字經和張氏家規,用行楷寫了一份書稿。誰知道稿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