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海戰整體上比太平洋滯後了兩年左右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大西洋上,幾支較為強大的海軍依然抱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不放,仍然認為戰列艦才是真正的海上霸主,直到艦隊航母在太平洋上證明了自身的實力,英、德、意等國才開始重視航母,也才開始全力打造艦隊航母
當然,這種發展方式,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在大西洋上,艦隊作戰的主要地點有兩個,一是地中海、二是北海,而這兩處海域都被陸地或者島嶼包圍著,不但海域面積非常有限,而且幾乎都在岸基航空兵的覆蓋之下,因此讓英、德、意等國海軍的高階將領認為,適合在大洋上活動的艦隊航母在這些海域裡的用途並不大
顯然,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認識
別忘了,斯科特就用兩艘艦隊航母偷襲了威廉港,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
艦隊航母的用處大不大,不是看用在哪,而是看怎麼用何況,西南太平洋上的海域也不夠開闊,可是中國與美國的艦隊航母照樣是絕對的海戰主力,並且創造了很多讓戰列艦不可企及的戰績
當然,等到英、德、意等國認識到艦隊航母的重要性,再加大投入力度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就只有五艘艦隊航母其中一艘在北大西洋上戰沉、兩艘在印度洋上戰沉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二年底,英國皇家海軍準備發動一場決定性進攻、一勞永逸的剷除威脅的時候,可用的艦隊航母只有兩艘而且都是載機能力偏弱的“光輝”級,並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要知道,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有一艘艦隊航母,即在大戰前開工建造,在一九四一年才服役的“柏林”號雖然“柏林”號的載機能力也不算強,但是這艘航母與中國海軍的“秦始皇”級有著很深的血緣關係,而“秦始皇”級的戰鬥力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被證明是一種相當成功的艦隊航母綜合來看“柏林”號的作戰能力肯定強於“光輝”級
主要的問題還是艦隊航母在雙方海軍中所在的比例太低了,根本成不了主力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有八艘主力艦,即兩艘“納爾遜”級、五艘“喬治五世”級與剛剛建成的“前衛”號這其中“前衛”號還處於除錯階段,而“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在印度洋,可用的只有五艘戰列艦,且其中的兩艘“納爾遜”級因為航較低而沒有編入本土艦隊
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中屬於自己的只有三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當然,這並不表示本土艦隊就只有這麼點主力艦了
美國參戰之後,按照與英國達成的協議,派遣戰艦加入本土艦隊使本土艦隊獲得了兵力上的優勢
一九四二年底,有兩艘美國主力艦在本土艦隊裡服役即“南達科他”級的前兩艘
此外,在聖誕節到來前“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也趕到了斯卡帕灣,編入了本土艦隊
算上部署在朴茨茅斯的兩艘“納爾遜”級,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達到了九艘
重要的是,其中七艘都是快戰列艦,而且四艘美國海軍的快戰列艦在當時絕對是一流戰艦
與之相比,兩艘載機能力不強的艦隊航母根本算不了什麼
說白了,在這種兵力配製下,就算讓李向龍來指揮本土艦隊,他也不會把艦隊航母當成主力使用
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這邊,主力同樣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
到一九四二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獲得了“提爾皮茨”號,還完成了兩艘“腓特烈三世”級快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即“腓特烈三世”號與“威廉一世”號只是這兩艘戰列艦也處於驗收階段,還沒有進行出海訓練,連基本測試都沒完成,因此暫時還不具備出海做戰的能力
除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帝國海軍中還有兩艘進行過三次現代化改進的“拜仁”級戰列艦,即該級戰列艦的後兩艘,“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重要的是,這兩艘戰艦的改造方案與中國海軍的兩級同級戰艦非常相似,只是不那麼重視防空,即增添的高射炮沒有那麼多,其他的都一樣也就是說,在制海作戰能力上,分屬於中德海軍的四艘“拜仁”級戰列艦並沒有太大差別
戰列巡洋艦方面,主力依然是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此外還有兩艘“德意志”級
有趣的是,在一九三零年前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曾經試圖把贈送給中國海軍的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要回去,或者是花錢買回去主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