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下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突然變成了啞巴,再也沒有讓主力艦出海活動
當然,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一九四一年中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曾經打算讓服役不久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派往法國,然後出擊大西洋,襲擊在美英間往返的船隊結果,“俾斯麥”號還沒有走出北還就遭到英國皇家海軍攔截雖然在第一場戰鬥中,“俾斯麥”號表現得極為神勇,僅用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就把英國皇家海軍噸位最大的主力艦,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建成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場戰鬥中,“俾斯麥”號遭到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載機攻擊,導致輔舵受損,而且位於艦尾的油艙也被炸穿,最終不得不放棄前往法國的行動所幸的是,“俾斯麥”號並沒有因此而被擊沉,在出港後的第五天就帶傷返回了威廉港
此外,“德意志”號袖珍戰列艦在北大西洋上戰沉,也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造成了嚴重影響
當然,影響不是很大
按理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完全沒有必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建造“德意志”級這種不倫不類的主力艦要知道,這種被稱為“袖珍戰列艦”的主力艦,標準排水量剛過一萬噸,只有六門二百八十毫米主炮,航也不到三十節,各項主要效能甚至比不上“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有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可見,“德意志”級並不適合執行艦隊作戰任務
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建造“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也不是沒有理由
首先就是,在“華盛頓條約”的框架體系內,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已經沒有多餘的噸位餘額用來建造真正的主力艦了事實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非常慷慨的把兩艘戰列艦、三艘戰列巡洋艦與一艘大型巡洋艦贈送給了剛剛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就是因為其主力艦噸位嚴重標,如果不送出去,就必須按照條約規定拆毀
其次是,“柏林”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破交作戰,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看到了大型巡洋艦在破交作戰中的價值,而且知道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沒落,在下一場戰爭中,帝國海軍依然需要破交艦隻是,“柏林”號的噸位太大、造價太高,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柏林”號的基礎上做了縮減設計,比如把主炮減少到六門、降低續航力等等,設計出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
事實上,在帝國海軍中,“德意志”級一直被當做大型巡洋艦使用
當時,“德意志”號已經完成了破交任務,正在返回本土的途中,結果遭到英國皇家海軍優勢兵力攔截,在與“喬治五世”號激戰數個小時之後,“德意志”號不敵英艦,最終光榮殉國
根據“德意志”號上的倖存海員回憶,該艦一直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在沉沒之前還在用僅存的幾門副炮向英艦開火最後,包括艦長在內的六百多名官兵隨艦殉國,僅有不到一百人生還
“德意志”號的英勇表現,還獲得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尊重在海戰結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為陣亡的德軍官兵舉行了隆重的海葬,“喬治五世”號的艦長親自主持了海葬儀式,並且宣稱“德意志”號上的官兵是他在海戰中遇到的最為勇猛的軍人,是值得所有英軍官兵敬重的對手
當然,“德意志”號戰沉,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打擊非常大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看來,再派大型戰艦出海執行破交任務已沒必要,不但收穫的戰果不是太多,反而很容易損失主力艦相對而言,廉價的潛艇是加理想的破交武器,而且不會對艦隊戰鬥力產生影響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主力艦就很少出港了,潛艇成了海戰主力
也正是如此,坎寧安在一九四一年底回到本土,出任本土艦隊司令之後,一直沒有能夠獲得與德軍作戰的機會
當然,這也與英國皇家海軍自身有關
別忘了,就在一九四二年,斯科特指揮的航母戰鬥群襲擊了威廉港,炸傷了“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如果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手裡有多的艦隊航母,有效能好的艦載機,那麼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公海艦隊躲在港口裡面,也逃不過打擊,依然會受到慘重損失
事實上,這也正是坎寧安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未完待續)
百度搜尋閱讀最最全的小說///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主力艦的舞臺
大戰期間,大西洋上的海戰與太平洋上的海戰有很大的區別總體上講,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