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說錢 作者:恐龍王

大夫司城子罕就建議,國君應該“出公粟以貸”,也就是把國庫的公糧借給饑民。他還建議,要命令高官們自己也要出血,把自家的糧食也貢獻出來。司城子罕不光叫別人這麼做,自己也帶頭,借給窮人糧食不記賬——願意還不還,他根本就不打算收回。

這一來,饑民可算見到了大救星,《左傳》上說,糧食放出來後,“宋無飢人”。

在宋國的另一次災荒中(這宋國真夠倒黴的),公子鮑還把自家糧食全部拿出來,借給貧民。

《國語》裡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就曾多次下指示“棄責”。楚共王、晉景公、齊景公,都實行過“已責”措施。“已責”,就是終止債權債務,跟“棄債”是一樣的。 。。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尊敬的“孔方兄”(4)

這些政治家們,腦子並沒進水,他們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麼。他們也知道,有一種財富是無可估量的,那就是民心。他們不過是豁出一點錢來,“收買民心”。

老百姓是知恩圖報的,賢明的政治家們這麼幹並不白乾,公子鮑就因為舍小家、幫大家,後來當上了宋國的國君,是為宋文公。

要是你光跟人家握握手、摸摸人家小孩腦袋,就指望百姓對你感恩戴德,那不是太幼稚了?

齊國有個田桓子,準備奪取政權,在借給貧民糧食時,大斗借出,小鬥收回,不僅不考慮利息,連本錢也沒打算全部收回。

孟嘗君的門客馮諼,主動要求去替孟嘗君收債。他到了薛城,讓官吏把欠債的人都召來,逐個核對了“別券”,而後一把火燒掉。欠債人喜極而泣,“民稱萬歲”——這該給孟嘗君爭取到了多少民心!

如果“口惠而實不至”,光是嘴上說要富民,卻一門心思要把老百姓兜裡的閒錢給挖走,那怎麼能坐得穩?

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和高官,就是這樣,有笨的、也有聰明的。那時的老百姓,生活得是好是壞,就看碰到的是什麼樣的主子了。

孔子在財經史上只是一名小角色

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孔子,在我們這個錢的歷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不過在財經方面,他可不是什麼“至聖先師”、“文宣王”,而是個兢兢業業的基層小幹部。

孔子的出身,最早先是宋國的王室,甚是了得。後來祖先在*中失利,逃往魯國,漸成破落貴族,

他的父親,史籍上習慣稱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的一個武官,戰功赫赫,還創造過以雙手托起千斤閘門,掩護戰友撤退的奇蹟。這個事蹟,幾千年後讓魯迅先生激動不已,很想自己也做一回肩扛閘門的猛士。

但是歷來這樣拼死命乾的人,往往官都做不大,孔子的父親終其一生只做到“鄉邑大夫”。這個官,好聽而不中用,比屈原那個“大夫”差得遠,只是個鄉鎮級的小官。

但是這位老將軍的豔福不淺,早年娶了一妻一妾,66歲時又娶了一個20歲的大姑娘顏徵在,這姑娘後來就是孔子他媽。

孔子的身世,有一段至今都有爭議的公案。司馬遷的《史記》上說,孔子是他父母“野合”之後生下他的。

什麼是“野合”?

——*時天當被子、地當床。

這可有點,太那個……“小資產階級”作派了,老將軍怎會這麼不檢點?所以也有人懷疑,這樣私密的事,別人怎麼能偵查到?於是就有另外的解釋,說是兩人“老少配”,年齡太懸殊了,於禮不合,因此被稱為“野”。

有人考證,按孔子的生日推算,“野合”的那天應該是大雪滿山,不大可能有夫妻以雪地當床。

這個我們不管了,魯國的紀檢都沒管,別人就更干涉不著。只可惜老將軍沒享幾天的福,孔子3歲時他就死了。

孔子真是個苦命的孩子,母親也在他17歲時去世了。從這以後的打拼,完全就是草根式的奮鬥,只能憑自己的腦子和體力。

我們現在看到的孔子像,都是他成為“聖人”之後,後代人按照想象畫出來的,基本就是個農民化了的老壽星。其實孔子儀表堂堂,身高一米九一(也有說兩米多的),被鄉鄰稱為“長人”,到哪兒都是鶴立雞群。

19歲上,他娶了一個宋國的姑娘(沒準兒是逃荒過來的),一年後生了兒子。這時候的孔子,因為博學知禮,在魯國很有了一點名氣,生兒子時,魯國的國君都向他道賀,還送了兩條大鯉魚來。孔子很感榮耀,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孔鯉。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