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借貸行為,是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亞,也就是現在老出事兒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那些地方。
古羅馬也有借貸,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他們制定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首先規定的就是債務法。規定說:欠了債,要還,過期不還要蹲監獄;蹲監獄算是輕的,弄不好把你當奴隸賣掉或者處死——那時候哪個楊白勞敢不還黃世仁的錢?
咱們中國的規模性借貸起於何時,不清楚,但在春秋戰國時期肯定已很普遍。而且古代中國第一次發行債券,就在戰國末期。
有個成語跟“債”字有關,是什麼,想想看——是“債臺高築”!
對,這就是戰國時候的事兒。
事情發生在東周最後一個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那時候還頂著個“周天子”的虛名,實際上只是個小國的國君,忽然被六國諸侯說動了心,拼湊了5000多兵馬,要和諸侯聯合去打秦國。
可是他太窮,就連這5000人的糧餉、武器都湊不齊,只好向境內的富戶借錢,給了他們出具了借券,答應在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後來,他們這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可能和秦軍交手,無功而返。富戶們見周軍回來,都手持債券跑來向周赧王討債。
周赧王哪有錢還?於是富戶就鬧起了群體事件,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周赧王給吵得死的心都有,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去避債。周人就把這高臺叫做“逃責臺”(古漢語“債”、“責”相通)。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尊敬的“孔方兄”(3)
所以說,中國第一個發行債券的,是周赧王。
“赧”(nan)字有個“赤”字旁,是因羞愧而面紅耳赤的意思——看來,周赧王畢竟還是有羞恥心的,還不上錢,臉紅了好幾千年!
古代政治家為什麼借錢給窮人不要利息?
周赧王發債券的事,我說說,你們也就姑妄聽之,他這如果也叫債券,恐怕就是人類史上最搞笑的債券了。
其實這叫“別券”,是古代的借款協議,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傅別”,形狀可能和古代調兵用的“虎符”差不多。一塊竹片,上面刻有借貸雙方姓名、借款數額、還款日期,然後一分為二,各執一半。還款時雙方要拿出來“合券”,還完了錢,要銷燬,整個程式是很講信用的。
估計那時候的古人,還很淳樸,故意欠賬不還的,不多,所以借錢都是信用借貸,幾乎沒有抵押借貸。
有能力放債的人,當然是權貴、商人和地主。
可憐巴巴借錢的人,當然是窮苦農民、漁民和獵戶。
那時候,據說借糧食的比借錢的多,這也不奇怪,吃不飽肚子才是天大的事。
我們現代人,一輩子沒借過錢的大概不多,誰都有三災八難、一時不湊手的時候。要是連盒飯都吃不上了,不借怎麼辦?
所有的人格、尊嚴、體面,遇到錢緊的問題,那都是一堆泡沫!別看“人文主義者”平時鬧得歡,要是餓他三天肚子,他還是要自己去找飯吃。
春秋戰國那會兒,沒準兒也有“金融風暴”、失業潮之類的,別的行業不景氣,放債卻是好時機。
所以那時的大款們,都看好放債有利可圖,差不多都在幹這事,有的還專門把放債作為一個主要的生財之道。
那時候借款的利息也很驚人,有的是二分利,有的是五分利,據《管子》一書說,最高的是十分利,也就是“倍貸”,年利息100%。也就是說,借出去1000枚刀幣,一年裡要收回來2000枚刀幣。這就是高利貸了。
齊國有名的孟嘗君,放債的年息收入就有十萬錢,靠著放債成了大富豪,白養了三千門客。過去我不知道這個,以為他是生性豪俠、出手大方,後來才知道他的錢來得這麼容易,換了是誰,誰也小氣不了。
那時候高官也公開放債,法律不限制。晉國大夫欒桓子,就是放高利貸的好手,名義上是借款給人家,實際等於受賄。有人不缺錢花,為了向他行賄,就故意跟他借高利貸,“上貢”的錢就以利息的名義,名正言順地送給他了。
這招數不可謂不高明。可是,瞞得過老天,瞞不過眾人。他的名聲因此很不好,官場和民間都認為他是“失德”。
不過,春秋戰國時的政治家,也不都是財迷。
有的人眼光就看得比較遠。有一次宋國發生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