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送到歐洲大陸,這也是需要成本的!
最關鍵的是現在從殖民地徵調一個師的部隊,所花費的成本並不比訓練一個本土師低多少;而從戰鬥力上而言,殖民地部隊還比不上本土部隊的一半,這個在經濟上就很不合算了。
戰爭初起,英法是財大氣粗不在乎這點兒消耗,不過戰爭打到了現在,大家的家底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法國人東北部已經丟掉了十個省了,國內的工業已經遭到了重創,不得不揮淚大甩賣海外資產籌集資金,即便是如此財政上還是不得不依耐於財團和國際貸款。
英國人也好不了多少,不要忘了除了自身的戰爭花費外,他們還在向保俄兩國提供貸款。
戰爭初起法國人也幹過,不過隨著國土的淪陷,他們不得不退出,將高利貸事業讓給約翰牛來完成。
不過約翰牛的家底厚實,現在戰爭才開始兩年,他們的底蘊還沒有耗光,不過節省開支也是必然的。
通貨膨脹已經開始快速蔓延,現在各大參戰國的貨幣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貶值,雖然表面上大家的工資都上漲了,但是物價漲得更快。
由於大量工人應徵入伍,廣大婦女兒童被迫進入了工廠從事繁重的勞動,加班加到令人崩潰,但是收入卻很微薄。
各種生活必需品實行了嚴格的配給制,使普通民眾大都生活在半飢餓狀態下,這種情況在同盟國表現的尤為突出。
本質上來說,協約國有海外貿易而來的物資補充,如果不是國內資本家們勾結官僚進行囤積居奇,他們的糧食還是夠用的。
但是同盟國就不一樣了,就算是他們能夠集中所有的糧食,也依然無法滿足民眾們的基本生活所需。
這種背景下,政治家自然想要儘快結束戰爭了,於是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速戰速決。
2月16日,籌備已久的協約國聯軍從義大利地區向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地區發起了進攻,繼西線、東線、南線之後,雙方又開闢了一條新的戰線。
毫無疑問,同盟國面臨的軍事壓力已經更大,尤其是奧匈帝國他們已經快要撐不住了。
從1916年冬季會戰結束開始,遊行示威已經成為了維也納的一部分了,在東線會戰獲勝後曾一度中止,不過隨著南線戰局的不樂觀,這一活動再次被髮揚光大了。
維也納市長在給內閣的報告中寫道:“民眾正在被憤怒和絕望的情緒所支配,我不知道他們還能忍耐多久。我感覺我們現在發生在匈牙利的慘劇,即將要在奧地利上演!”
(備註:這裡是指1848年匈牙利大革命)
接到這份報告的奧匈帝國首相利奧波德·馮·貝希托爾德並沒有做出任何舉動,因為他也無能為力,提起奧匈帝國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他的民族問題,實際這個老牌帝國的腐敗問題,比民族問題更加尖銳。
如果是老皇帝約瑟夫一世還在的話,憑藉著他的威望,還可以讓資本家們忌憚三分,可惜換了斐迪南二世就不行了。
誰叫這個傢伙做了一個大死,娶了一個平民出身的王后,成為了貴族中的另類,即便是斐迪南二世的政治手腕也不錯,但是他已經失去貴族們的效忠!
沒有了貴族階層的支援,斐迪南二世還能夠向資本家們下手麼?至少在奧匈帝國是不行的,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貴族手中。
放開了限制的資本家們是恐怖的,幸好尼古拉二世幫了他一個大幫,他直接幹掉了俄國大半的資本家,殺的聖彼得堡血流成河,也震懾住了全世界的資本家。
俄國軍隊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世界,皇帝不好惹、軍隊也不好惹,當有一天同時得罪了皇帝和軍隊之後,那麼末日也就要來了。
所以,這些資本家們還知道在軍事物資上收斂了幾分,前線的奧匈軍隊才沒有餓肚子。
不對,應該是說還沒有到餓死人的地步,自從保加利亞轟炸奧匈帝國的鐵路後,本來就很坑的奧匈軍隊後勤體系,就變得更坑了。
比如本來該運來的是麵粉,結果搞錯了運來了一批土豆,前線計程車兵們也不挑剔,那大家就吃土豆好了。
不是他們真的不挑食,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敢讓後勤處拉回去,重新發麵粉過來,那樣估計他們真的餓死,這是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反正只要是你食物,運錯了地方都是將錯就錯,沒有人敢再來一次,萬一換貨下一次後勤部把土豆換成了手雷,估計他們就真的抓瞎了,這也是有先例的!
當然,這也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