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是一群姑娘在跳舞。記者找來了一批女工,選擇背景,把這些女工拉到從來沒有跳過舞的草地上要她們跳舞而拍攝的。
為何會有這三篇文章,集中談到了同一個問題;由分社送達總社的背景是什麼,是理論探討的自覺,還是另有隱情,這些都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上述現象,是當時各家媒體攝影記者中間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新聞攝影從業人員,包括記者與編輯們最為困惑的事情。因而,在新華社,雪印說的這句“提出下面幾個具體的例子,供同志們研究”不是可有可無的客套話。
7月下旬,恰恰是北京分社*那張“北海公園兒童車”照片引起討論的時候。幾乎同一時間,在吉林分社領導的要求下,分社參加一汽報道工作的同事開了個小組會。會上,大家“覺得袁苓同志在明確報道思想和深入採訪上給自己有很大的啟發”,但對於採訪過程的“組織加工”和“擺佈”問題“沒有明確”。大家的共同疑問是,像這樣拍攝圖片是否可以?今後遇到類似情況是否可以這樣做?
在吉林分社一汽報道工作小組會召開前一個月,即1956年6月25日,嶽國芳以“工業圖片能拍好嗎?”為題,從技術角度介紹了這組照片的拍攝經驗。對於檢查員檢查*一圖,嶽寫道:
圖片上人物、產品很突出。工人背後似乎用了輔助光,使女工的頭髮後面有一圈白色的光澤,增加了女工的立體感。畫面上,由於車間的背景和女工身後車床的襯托,顯得很勻稱,看起來姑娘們的勞動是熟悉的認真的,富有生產氣氛。
這篇文章的後面,附了三張袁在一汽拍攝的照片。在“附圖二”檢查員檢察*照片的上面,嶽國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這三張照片究竟如何拍攝的?希望袁苓同志能很好地介紹一下,從而使我們的工業圖片質量提高一步。
7月底,由中央新聞組全體記者參加的“好圖片評選會”上,袁苓拍攝的那張“歡慶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照片,“獲得一部分同志的好評”,理由是,畫面上人物情緒很好,表現了第一汽車製造廠的職工們歡慶第一批汽車試製成功的熱烈氣氛。另外,光線也不錯。月度好圖片評比,介紹這張照片的優點時,也用了不少溢美之詞:
照片的構圖優美完整、主題突出。從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個寬敞明亮、整潔的車間裡,汽車正在裝配著。由於記者站在高處並用豎畫面處理,以致我們不只看到一輛而是無數輛汽車,從而有力地表現了總裝配車間的特點和規模。
這張照片在攝影技巧上獲得相當的成功。
袁苓本人“介紹一下”的文章還沒有出來,卻看到了上述三篇分社同事——採訪的合作與協助者們寫的討論文章。嶽國芳請袁苓介紹經驗,提出“這三張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攝的?”這樣的問題,相信也是發自內心、真誠的,來自技術層面的追問。以後半年內到來的大規模的討論,議題遠遠超出了這篇文章追問的範圍。沒有資料顯示嶽在討論中所持的態度,但有多位後來參加討論的同事卻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嶽這篇要求袁“介紹一下”的文章。
此刻,袁苓給“新聞攝影部”寫了一封長信,題目叫做《對雪印等同志反映的情況的補充和說明》,權當答辯。
。 想看書來
危機公關(1)
答辯與對話總是一定語境下的表述。爭辯的雙方雖以不同乃至對立的方式建構對自身有利的“現實”,但他們又擁有共同的對話前提。在那些公開的文字背後,還會有許多外人難以得知的人情世故,難以猜度的世態人心。這些“前提”包括一些在當時單位環境裡不言自明的話語與表述方式,事後解讀起來卻有可能困難重重,或產生歧義,甚至發生誤讀。有些話上得了檯面,而另一些話卻上不了檯面。那些有血有肉,存在於私人話語空間而又上不了檯面的敘述,就永遠隱沒在正式文字之外了。
但,業務研討的公開文字還是值得信賴的。當事雙方與公眾都在場,很多道理自然就要講到明處。把文字呈現在公眾話語空間內,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討論的透明度。可疑問還是存在著:當初的合作者,是如何走到討論的對立面的呢?這期間發生了哪些變故呢?
“我同意這些材料在刊物上發表。”袁苓的態度可以證明,在訴諸社內相關從業人員正式討論之前,攝影部有關人員徵求過雙方當事人的意見。
袁苓進而表態說,這類問題的公開“會吸引更多的同事,會引起較廣泛的討論,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批評,從而可以幫助我,幫助更多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