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2 / 4)

小說:紅旗照相館 作者:辛苦

松自己常說,他拍照時常是不聽別人介紹情況的,他也不願意做調查研究,只要合乎他的口味他就抓取,顯然,他所謂的“口味”就是他的立場、觀點和目的。他的作品為美國反動雜誌所歡迎,正是因為他的作品適合資產階級的口味,而資產階級報刊為他大肆宣揚也並不是偶然。 txt小說上傳分享

佈列松難題(2)

結論是:“會議討論很熱烈,大家對佈列松的攝影創作方法的估價基本上取得一致的意見。”

直到佈列松離開時,接待單位與陪同人士仍把他當作一個“友好人士”來看待,並知道他此行的目的是打算出版一本《十年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攝影作品集。1949年時值中國歷史變革關頭,佈列松來華拍攝的照片,5年後傳到中國大陸,被解讀為“反映了風雨飄搖中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狀況,“反映出國民黨統治下舊中國的黑暗和混亂”。

1958年,哪怕是攝影界的專業人士,對他的瞭解也大體限於“佈列松的攝影作品在各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流傳甚廣”。

縱然,佈列松的“面貌”被擺在了大家面前,但1958年10月4日,佈列松走後,還是給中國大陸攝影界,特別是新聞攝影界留下了難題:一方面,作為“資產階級的攝影家”,其“面貌”已被定性,作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攝影家的對立面,佈列松的立場、觀點都被認為與“我們”根本對立,勢不兩立;但另一方面,佈列松的拍照方式、方法,的的確確對“我們的個別同志有過一時的影響”,“特別是,當我們還沒有認真研究佈列松以前,乍看他所拍的外國照片,往往容易被這些照片的外表的生動性和自然性所麻痺,而不自覺地加以稱讚”。

佈列松第二次來華期間(1958年6月中旬—1958年10月4日),正值全國範圍內的新聞攝影真實性及有關問題討論開始。這次由新華社《新聞攝影》月刊發起的討論,自這一年的8月份開始,持續一年有餘。包括新華社總社及21個分社、全國21個省區市的27家報紙、12家畫報社和雜誌社的人員參與了討論。其背景是在“整風”與“反右”運動以後,新聞攝影界掀起的對新聞攝影的一些基本原則問題進行的一場群眾性的討論。討論本身雖針對具體問題的現實需求,但總的來說,有配合“大躍進”的總體氛圍,推進“新聞攝影界大躍進”的“美好願望”。

但恰恰由於佈列松的到來,這場討論的緣起成了問題:

有同志問:我們討論新聞攝影真實性問題,大反擺佈及組織加工的濫用,是否受了外國的影響,受了佈列松的影響?

這一疑問觸動了“真實性”討論組織者的神經,他們不敢懈怠。在討論全部結束後,亦即1960年4月,以新華社總社的名義,專門補發了總結“後記”,對此問題進行申辯。組織者沒有正面回答這一疑問,而是語焉不詳,閃爍其詞:“根本否認這種外國影響,是不合實情的;但是如果誇張這種影響以至於否認或忽視我們討論新聞攝影真實性問題的積極意義,也是根本錯誤的。”

組織者稱,中國新聞攝影中的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無疑包含著資產階級沙龍派的影響。攝影藝術中的組織加工和擺佈,追其歷史也是沙龍主義的產物。在此,戰爭年代及其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新聞攝影中出於宣傳需要而形成的組織加工與擺佈之風被刻意忽略了。

而“反對擺佈及濫用組織加工”,講求新聞攝影真實性之說,也被追溯到1953年石少華髮表的《談新聞攝影》一文。討論的組織者們,據此推斷出早在佈列松來華之前的五六年,“反擺佈”鬥爭就已開始了。他們稱:

這時,我們許多人還不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佈列松。因此,以為1958—1959年我國新聞攝影界反擺佈的鬥爭,是僅僅由於外國的、佈列松的影響,而不是由於整風、反右派鬥爭提高了大家對新聞攝影的認識的結果,不是由於我們力爭新聞攝影最好的質量的那種美好的願望,顯然是錯誤的。

佈列松難題(3)

組織者的政治覺悟可見一斑。新聞攝影界開展的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擺佈鬥爭,豈能是我國很多人還不知名姓的法蘭西老外偶然促成的?

顯然,討論的組織者對佈列松的情感是複雜的。佈列松之名之實,都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打發的。

“美帝國主義大加讚賞佈列松”的原因何在呢?

佈列松作為資產階級的攝影家,一反攝影沙龍主義的作風,他的攝影直接反映生活。為表現他的觀點和立場,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