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無法完成的航空飛行運輸從此在連綿不斷、此起彼伏、茫茫冰峰雪山間徐徐拉開帷幕……,橫亙千里的喜馬拉雅一直蜿蜒至印度東北部旁遮普邦,汀江機場就坐落白雪皚皚的雪山腳下。飛機從汀江起飛加入航線,斜向東南直行。如果不出意外一切順利,大約三個半小時可以飛抵昆明,這段距離為820公里。
說起來很容易,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困難,但再一問飛過這條航線的老人,又是一個異口同聲:在自己記憶中,很少有過只用三個半小時就很輕鬆飛到昆明的印象。
這條八百多公里的航線有被稱為“直線”,與後來的“北線”相比,路途是最短的,但必須經密支那。因為密支那是航線上的一個檢查點,機長必須要在航圖上確認,然後才能把飛機對準昆明航向。緬甸失利之所以讓委員長勃然大怒、日本人如此拼死也要攻佔密支那,都是因為這條通道,無論是對於地面還是空中,實在是重中之重。
誰能得到密支那,誰就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誰都清楚誰都明白的道理。
史迪威和他的同盟軍就是沒守住密支那,使“中航”和後來美軍最初飛鬼門關的美軍第10航空隊及後來的盟軍印中聯隊吃盡了苦頭雖然被逼到冰山雪峰上空,但剛一開始飛,“中航”飛行員還是喜歡從這裡過,在這裡設立一個“檢查點”。自從密支那被日軍佔領後,他們就在離密支那遠一點的地方避開,但基本上還是沿著這條線。因為走這裡,比較接近於直線,不必完全攔腰從喜馬拉雅山切入,只需經過它的南麓尾閭的一個邊上即可,省時。他們不知道心急火燎的公司顧問亞瑟.揚寫給中國外交部長充滿絕望那封信,揚顧問把將要飛行所經地稱之猶如凹凸起伏的駱駝峰背,巧合的是,飛行員們也是把這條航線稱之為HUMP(駝峰航線)。不僅下面是峰巒疊嶂,飛行線路也必須是起起伏伏,會兒爬山、一會兒鑽谷。駱駝才兩個峰背,這一路,無數個。
還是愛從小日本“身邊”過。把密支那作為檢查點,“路”會好走一點,誰都不想把命丟在那個晝夜颳著刺骨的狂風的冰山雪川世界!從小鬼子身邊過,就可以躲過喜馬拉雅、就可以用全部精力飛過一座同樣是白雪皚皚、山勢陡峭、谷嶺櫛比的橫斷大山。
直線也不好走。
從汀江起飛後,飛機馬上就得爬高至15000英尺。對於全載重、只靠兩個發動機提供動力的C…47.實在太難了!可不爬又不行,航線右側就是接近4000米的布帕布姆山,稍微疏忽就是大麻煩。好歹進入緬甸,迎面而來的就是恩梅開江西側兩座將近4000米的高山,至今我也不知道那山的名字。再飛大約一個小時,就到了中國境內的橫斷大山上空。什麼高黎貢山、怒山、雪貢山、碧羅雪山、福貢山、利沙底、瓦不母、衰底馬、貢山..…….在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由南向北,也是高峰聳立。如雲龍東南、雲龍東北、洱源、核桃樹、蘭坪南、劍川西北、玉屏山、拉馬羅東北、大理馬龍峰…….海拔大都在4000…6000米之間,當時的C…47全載後,只能飛3500…4000米,最多也不過是5000米,那已經是接近它的極限。
幾乎全是在山壑裡鑽進鑽出…….但還有個這樣的問題,你怎麼飛都是在對流層中。對流、對流,顧名思義,風、霜、雨、雪全是發生在這裡面,飛高了,飛機結冰,高空飛行,飛機就恐懼這個,一旦結冰,飛機氣動外形就隨之變了,像個石頭一樣往下掉,飛低,又撞山,就是這麼矛盾。
可那僅僅是“翻山越嶺”,可險象環生的困難一個接一個,緊緊相扣。
氣候,氣候在當時是飛行中的大敵。老人接著說,就兩種氣候,雨季和冬季。這個說法聽著可能彆扭,但對於在高空飛行來說,就是這個概念,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雨季是從5月份開始,到10月、11月份結束。此期間,在整段飛行、在備高度上,就沒有一次不是在雨中進進出出的,不是這裡下就是那裡下,反正就像進了水簾洞。
連綿的小雨、突如其來的陣雨、狂風驟雨。
瓢潑大雨中,飛行員必須全程作儀表飛行,否則根本就保持不了航向!只要稍微偏一點,就撞到兩側懸崖峭壁上。
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喜歡飛雨季,為什麼?雨季氣流相對穩定,飛行時顛簸不是那麼厲害…….傾盆大雨中,我們每次飛,最擔心的是怕雨水滲進油箱,造成發動機停車,這種事情是發生過的,“中航”一名勇敢的飛行員,就是在途中雨水滲進油箱,造成一個發動機停車,他就用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