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2 / 4)

些“仰懇皇仁,撤回安藩”之類的話,其實際用意是在試探朝廷的態度,這一點,清廷大臣們一眼就看出來了。

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議。許多大巨認為吳三桂他們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們的請求,吳三桂一定會造反。圍繞著是否撤藩這一問題,清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絕大多數大臣找出種種理由來推搪,認為不可撤藩,其實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吳三桂等人造反。只有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幾個大臣主張撤藩。幾次討論,都未取得共識。這時,康熙力排眾議,十分決斷地指出:“三藩久握重兵,蓄謀已久,撤藩,他們要反;不撤,他們遲早也要反。與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一邊撤藩,一邊準備應戰罷了。”於是,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這一年,康熙十九歲。

詔令一下,吳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為是清朝開國老臣,現在年紀輕輕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權,就非反不可了。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為了籠絡民心,他脫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換上明朝將軍的盔甲,在永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說是要替明王朝報仇雪恨。但是,人們都記得很清楚,把清兵請進中原來的是吳三桂;最後殺死永曆帝的,還是吳三桂。現在他居然打起恢復明朝的旗號來,還能欺騙誰呢?

叛亂的形勢正如康熙當初估計的一樣,吳三桂在西南一帶勢力大,一開始,叛軍打得很順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廣東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聯絡,約他們一起叛變。這兩個藩王有吳三桂撐腰,也反了。歷史上把這件事稱做“三藩之亂”。

一石激起千層浪。三藩一亂,“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四川、廣西一帶的文、武官員也附合響應,半個中國都燃起了叛亂的戰火。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後赫舍里氏也崩逝。朝裡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里。

青年天子玄燁在危急時刻,持心堅定,氣靜不慌。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要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這就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佈其罪狀。不久又將留居京師的吳三桂之子應熊、孫世霖等逮捕處死。這樣,朝廷官員知道,朝廷再也沒有退路,只有同吳三桂等叛軍決一死戰,清廷因此統一了思想,堅定了信念。

訊息傳到吳軍,吳三桂正在吃飯,聞訊大驚。後西藏五世達賴喇嘛為吳三桂說情,請求朝廷“裂土罷兵”,遭到康熙帝的堅決駁斥。他為了安定驚恐的軍心、慌亂的民心,每天遊景山,觀騎射,以示胸有成竹。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事後他說:“當時我要是表現出一絲驚恐來,就會人心動搖,說不定會出現意外的情況!”他的堅定決心和平靜心態,對於穩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吳三桂開始打了一些勝仗,但康熙帝並沒有被嚇倒,而是首先確定正確策略,認為“三藩”之亂以吳三桂為首,其餘多是脅從,若能擊敗吳三桂,其餘叛軍不難攻破或是收服。於是一面調兵遣將,集中兵力討伐吳二桂;一面停止撤銷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稱號,把他們穩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勢對吳三桂不利,又投降了。因此,清兵越來越多,越打越強,吳三桂的力量漸漸削弱,被分化瓦解,困在了湖南,處境十分孤立。

1678年,康熙收復了瀏陽等湘地的許多城池,吳三桂知形勢不好,想趕快過一過皇帝癮,就馬上撕下“復明”的假面具,於三月二十三日在衡山祭天,自稱皇帝,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

同年八月,吳三桂連悔帶恨,生了一場大病斷氣身亡。隨後,其孫吳世�Ъ次唬�司菰頗稀�1681年,清軍分三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世�Х�咀隕保�渫仿�桓釹濾屯�┏牽�餿�鴇瘓蚍卣酃恰9⒕�搖⑸鋅尚諾熱艘蒼繅馴簧保�ㄉ碌鵲匾慘啞蕉āU庋��伊稅四曛�茫�厶諏聳�喔鍪》蕕摹叭��敝�抑沼詒懷溝灼蕉�恕!�

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他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在平亂之中,康熙的英勇睿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決平叛,臨亂不驚;二是方針正確,先攻吳三桂,分化收服其餘;三是調兵遣將,指揮得當。平叛過後,這位少年天子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