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1 / 4)

瘛!�

據說,努爾哈赤及其許多兒子都目不識丁,只有第八子皇太極略通文墨,可見,滿族人重武輕文,到康熙這一代,仍無多少禮教觀念。然而,康熙畢竟生活在漢人地區,漢族的文化開始滲透到滿族的貴族之中,再加上滿族人從皇太極開始就十分重視漢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開始大量接觸中國的文化典籍了。

況且康熙本人也是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他是發自內心,是主動的,而不是像前代的許多皇帝那樣成天被人“諄諄教誨”被動地接受的,因此,康熙的努力學習,並未對他健全的性格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他是一個真正善於讀書而又能用書的人,甚至可以這樣說,康熙之所以成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能活學活用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剷除鰲拜之後,康熙又面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曆法之爭。

在順治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就進入了中國,湯若望等一批人還受到了特殊的優待。在這一時期,湯若望用西方較為先進的演算法推算出了一部天文曆法,順治把他封為“通玄法師”,並任欽天監監正(國家天文臺臺長)。這套曆法在當時是較為準確的,但有一個叫楊光先的人投靠鰲拜,上書清廷,說湯若望在《時憲曆》的封面上印上了“依西洋新法”字樣,是要清朝屈服西方,是“陰行邪教”,如果廢了黃帝以來的中國天文曆法,那就要把堯舜以來的禮儀制度都要廢掉。楊光先的理論在今天看來十分荒唐可笑,不會有人理他,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很厲害的理論。在鰲拜的支援下,楊光先出任欽天監監正,朝廷的許多大臣也都主張廢除洋法,用中國的舊曆法。禮部、刑部還做出了決定,殺了一批主張用洋曆法的大臣。虧了太后的保護,湯若望才免於一死。但從此朝廷形成了兩個曆法派。

康熙本人對曆法了無研究,不能做出決斷,但他知道不能用祖宗的規矩來壓制西洋的先進的東西。在剷除鰲拜以後,康熙想實事求是地解決這一問題。於是,他一邊派傳教士南懷仁去推算比較兩種曆法,一邊自己刻苦學習,瞭解了曆法的大概。

經過研究和使用,楊光先的歷法屢屢出錯,因此,康熙廢了舊曆法,推行新曆法,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同大臣們講明道理,較好地解決了新舊曆法之爭,也顯示出了康熙認真求實的態度,為他進一步贏得了威信,。

平定三藩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汙,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另兩個是尚可喜和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佔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驕橫不法。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佔土地,掠賣人口。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根本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裡。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因此,他的態度極為明確,那就是堅決削藩,不能姑息養奸。不過,康熙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亂晚發生一天,就對自己有利一分,因為從年齡上講,自己會一天天地長大,而吳三桂會一天天地老下去,自己會準備得越來越充分,而吳三桂則只會越來越不得人心。

正好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年老多病,把藩事交於其子尚之信代理。尚之信掌權以後,殘忍好殺而又多行不義,尚可喜受不了其子的挾持,便上書請求撤藩,要求告老還鄉,並讓其子襲爵。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

當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在北京,聽到這一訊息後,立即飛馬報告了雲南的吳三桂,吳三桂又告知了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的孫子),兩人均感驚慌,因為他們害怕撤藩。在幕僚的勸說之下,吳三桂與耿精忠均於這年的十月上書,請求撤藩,說了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