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3 / 4)

的原始人,怎麼會勾心鬥角?當然是看到一頭老虎來了,要眾志成城本能團結殺老虎、保護同伴。

因為基因本能就告訴原始人,你不團結、不利他、不互相幫助,都會被老虎殺了的。不需要道德教化,原始人天然本能就團結友愛。

因為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不是猛獸進化來的,古猿本來就不是肉體力量優勢物種。他進化來的時候就是一種必須群居抱團互助的生物,必須有社交和合作。

人類跟人類的內部競爭矛盾的凸顯,得是人類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工具、開始征服自然、能讓人口繁衍、爆炸、出現人多地少、天然採集和狩獵的收穫不夠吃了。

這時候人才會意識到人的主要競爭矛盾,不來自於更強的猛獸,而是來自同類,也正是進化到了這個時候,人才會出現“缺德”,才會出現“損人利己”。

“偽”才會出現其第二種可能,那就是此後的“偽”既可以利他也可以損他。

其實韓非子在《五蠹》裡明明也有對此的論證:“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

說明韓非其實應該認識到“在人口稀疏的時代、在人和自然的矛盾才是人生存的主要矛盾”的情況下,人的“天性”應該是“不爭”的,也不會“缺德”,那不就是“性本不惡”了麼?

至於後來的“缺德”,韓非自己也說了,是因為人口爆炸人均自然資源不足、進入農業社會,“人有五子不為多,祖父未死就有二十五孫”,所以人才變賤變缺德。

一切惡都是在人口增長、區域性人均資源不足後出現的,最初的人口增長都沒出現之前,哪來的惡。

只不過韓非在其他地方專門為了論證他的“性本惡”時,又不用這些論據了。可見韓非也是一個選擇性遺忘的人,每一場不同的辯論,都只專門引用對自己有利的論據。

李素論證了這一切之後,基本上也就把韓非對荀子的“惡意誤解”,徹底剖析出來了:韓非說人性本惡是錯的!荀子的“性、偽”論比韓非要好很多。

但荀子多年來也被誤解為“學兼儒、法”,主要也是因為韓非對荀子的解讀有錯,而近五百年來,後世的讀書人、後世的大儒,居然一點都沒看出來韓非耍的那個雞賊誤解,導致荀子被大家的誤會加深了!

直到今天,李素重新解釋了荀子的“性、偽”,尤其是把這個“偽”字單獨挑出來重新解釋。

李素甚至是以韓非之論攻韓非另外一些論,指出韓非在多個地方對荀子同一個思想的解讀本身都不一致,所以如今世上一切讀書人對荀子的“偽”的解讀都是錯的,至少不夠精確、全面。

只有李丞相對荀子“偽”的解讀,才是最全面最精確的。

所以,人的“性”本“質樸”,而“不惡”。人的“偽”也並非“本惡”,而是在天然狀態下人與人應該是團結的,是後天的匱乏與爭,才讓人與人之間有“惡”,這是可以透過教化克服引導的。

而且韓非不也對人性越來越惡說了一個前提麼?那就是人口增長、不足、爭。這就可以從兩個角度解決,要麼發展生產力,要麼控制人口。

總之是要讓人口符合生產力的養活承受能力,那樣人性和道德就不至於太壞。

西漢也好,東漢也好,越到末期道德越來越淪喪、察舉越來越卑鄙,其實也可以這麼解讀,一方面是人缺德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了,另一方面就是人越來越多田不夠種了嘛!

越不足、越爭,才越促成缺德。這不等於人本性缺德。

這裡面最關鍵的點,就是李素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人類學的角度,指出了“人天然需要社會合作和團結”。

亞里士多德比李素早,但浮光掠影描述不精確。

馬克思確實和李素一樣精確,但這個時空馬克思不是還沒生出來麼。

……

劉備聽完之後,自然是再次瞠目結舌。

而且他思索了很久,愕然發現,自己最大的收穫居然是:

被伯雅賢弟這麼一解讀,至少那些道德墮落者不能再拿“人的天性就是道德墮落的,大家都有缺德,無非程度輕重,誰也別笑誰”來說事兒,把社會整體道德沉淪視為一個預設的準則。

雖然短時間內效果未必看得出來,但至少李素給人類指明瞭光的方向。

人類重新相通道德是天然存在的,而且“可以是人類原生的第一性”。

法律才是完全後天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