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2 / 4)

書庫裡,正有幾套翻譯的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副本躺在那兒隨時能供查閱呢。同時偏偏今天一早諸葛亮其實也在請教李素類似的問題,所以李素此刻手頭就能拿出《形而上學》,直接給劉備對照。

當然了,李素絕不只是引用亞里士多德這麼一點點,他關鍵是要把荀子的“性”和“偽”,與亞里士多德的“人天生是城邦動物”連線起來,對照著對比著給劉備解讀——

事實上,李素是更想一步幹到位,直接把荀子的“性”和“偽”與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對照起來。

但這不是因為馬克思還有一千六百年才會出現麼,李素沒法引用,只好退求其次,逮著亞里士多德這一隻羊毛薅。

也多虧了李素前世的政治哲學理論是在外交學院學的,所以他才那麼透徹。

要是換個大學,估計只把馬克思本身講透就很不錯了,多半還會講得很無聊、讓人強背結論,不敢講那些隱藏在人性最底層的邏輯,導致學生都不愛聽。

畢竟,很多東西不是統治階級不需要學太深。

可其實稍微用腦子想一想,就知道馬克思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真要學透,就該從“馬克思之前是什麼樣的,他跟之前那一步的進步在哪兒,那些差別的地方究竟解決了當時的什麼社會政治哲學痛點”說起。然後以此類推一點點往人類共同智慧的源頭追溯。

也就李素學的課,是從孟子荀子韓非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棍子幹到底乾透、串聯到康德、費爾巴哈、馬克思,才有了李素今天對政治哲學的予取予求,潑灑起智商火花時,如此揮灑自如。

……

李素就向劉備展示了這樣一個社會哲學圖景:人的天性,分成兩部分,自然屬性,就是荀子說的“性”,可以理解為先天的。社會屬性,就是荀子說的“偽”,也可以理解為後天的。

但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又不僅僅於此,還有更廣泛的含義。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和自然環境、和外物,和一切非人客觀存在打交道的屬性。

比如人跟食物、動物、植物、非生物的土石水火打交道,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這部分動用的都是人的“自然屬性”,也就是“性”。

這方面荀子其實也有樸素涉獵的,荀子把人對物的認知和態度分為四級,人對“水火”如何如何,對“草木”如何如何,對“禽獸”如何如何,最後對人又如何。

用現代話語概括翻譯一下,就相當於荀子已經認識到人的道德只是針對“人對人的行為準則和態度”而言的,而人對非生物(水火)、對植物(草木)、對動物(禽獸)的態度,談不上道德。

所以,荀子說的“性”本身是“質樸”的,不等於韓非說的“性”是“惡”的。

就好比人殺動物來吃,雖然有“殺”這個動作,但殺貓殺狗殺豬是不存在善惡的。

至於人砍伐草木植物為自己所用,甚至只是挖掘土石開礦、造房子、改變自然環境,發掘非生物資源,那就更不存在“惡”了。

人自然天性要生存,要使用自然界物資,這就是質樸。人對這些東西天生有貪婪,想佔有,這也是質樸,不能叫惡。

而荀子說的“偽”,李素認為不僅是“後天學習”,還包括一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行為規範的形成”。

換句話說,“性”更多是人對物、人對自然的認知和行為準則,“偽”更多是人對人的認知和行為準則。

人與自然打交道是天生的本能,人與人怎麼打交道是後天要學習的。

荀子說“偽”可以“使性美”,其實就是強調了亞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城邦動物,人有天然的合作需求”,所以要靠“偽”來強化道德,保護合作。

這其實也是很符合進化論的,因為自然界很多群居的、需要合作的動物,比如蜜蜂,都有本能的利他行為。這如果套到人類的概念範疇上,那種“利他”不就是“道德的天然本能”麼?

所以韓非怎麼能說人性的天然本能裡面沒有“善”呢?

如果韓非懂進化論,知道人類在上古狀態下,甚至極端點,在原始人的狀態下,人類跟虎豹猛獸相比處在絕對弱勢。

那種環境下,只要人口足夠稀少,人類幾乎不存在跟同類競爭的需要。

人活不下去的理由,幾乎沒有是因為被另一個原始人搶了資源,他們只會是因為“鬥不過大自然,打不過更強大的動物”而被殺。

那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