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或者難以讀懂的部分,但是也正因為稚嫩,才會不時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鮮表現。前一種型別就全部換掉,後一種型別留著就好。
重寫工作的進展中,天吾意識到,深繪里寫這部作品的目的並不是要留下什麼文學作品。她只是把自己醞釀出的故事——按她自己的話說,是她親眼目睹的故事——暫且以語言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已。不用語言記錄也是可以的,但除了語言,沒有什麼更適合表達的手段了。只是這樣。所以她根本沒有什麼文學上的野心。因為沒想過要把寫出來的文字變成商品,所以就不會注意表現中的細節問題。以房子來比喻的話,只要有牆,有屋頂,能遮風擋雨就夠了。所以無論天吾怎麼改,深繪里本人都不會介意。因為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想怎麼改都可以”,應該是她的真心話。
然而形成《空氣之蛹》的文字絕對不是隻為了自己看明白而寫的。如果深繪里只是想要把自己看到的和腦中浮現的東西記錄成資訊,只要一條條寫下來就可以了,沒必要用麻煩的方式寫成讀物。無論怎麼想,這文字都是為了另外某個人拿來看而寫下的文章。所以儘管《空氣之蛹》的寫作目的不是文學作品,儘管文字相當稚嫩,它仍然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不過這個“另外某個人”似乎與近代文學基本原則中強調的“不固定的多數讀者”不一致。天吾越是讀下去,這種感覺就越強烈。
那麼,她設想的讀者是哪一種呢?
當然,天吾不知道。
天吾只知道,《空氣之蛹》同時具備巨大的優點和巨大的缺陷,是個相當極端而獨特的幻想故事,其中包含著某種特殊的目的。
重寫之後,原稿的字數是原來的兩倍半。因為不足的部分要比多餘的部分多得多,只要按條理寫下去,總量總是會增多的。畢竟原來的樣子太過於空蕩蕩了。現在文章條理更清晰,觀點更穩定,更容易讀懂了。但是整體感覺也有些臃腫。理論的東西說得太直白,原稿那種尖銳的筆觸弱了許多。
接下來要把臃腫的文章中“可以拿掉的部分”給去掉。把所有多餘的贅肉從頭到尾一點點抹掉。刪除的工作要比新增簡單得多。之後文字量又少了三成。這就是一種頭腦遊戲。先給一段時間,能加多少字就加多少字;再給一段時間,能刪多少字就刪多少字。這種工作反覆下去,振幅就會越來越小,文字量最終穩定在應該穩定的位置,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刪掉自以為是的語句,除去多餘的修飾,把太露骨的大道理藏好。天吾天生就是做這種事的專家,像空中盤旋著尋找獵物的鷹隼一樣集中精力,像運送水桶的牲畜一樣堅韌,絕對忠實於遊戲規則。
他屏著呼吸埋頭苦幹,不知不覺抬頭望望牆上的鐘,已經快下午三點了。午飯好像還沒有吃。天吾到廚房燒上開水,然後磨了些咖啡豆。他吃了幾塊帶乳酪的餅乾,咬兩口蘋果,然後用開水煮咖啡。一邊用馬克杯喝著咖啡,他開始專心地回想跟那個年長的女朋友做愛的情景,用來轉換心情。本來平時正是他們在一起纏綿的時間。他在做什麼。她在做什麼。他閉起眼,仰頭深深嘆了口氣,滿含著暗示和種種可能性。
天吾回到桌邊,重新整理思路,在文書處理機上反覆讀了幾遍《空氣之蛹》開頭的一節,就像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突擊》開頭那一場,將軍在戰壕裡巡視一樣。但是還不夠。很多地方需要修補。幾處沙袋掉落下來。機槍的彈藥不足。鐵絲網也出現許多失修之處。
他把這些文字列印了出來,然後儲存文件,關了處理機,放在桌子一邊。他把列印稿擺在面前,拿起鉛筆,又仔細地重讀了一遍。覺得多餘的地方繼續修剪,覺得不足的地方繼續補充,不太自然的部分繼續潤色。仔細地選擇與每個位置相適應的語句,從各種角度檢查效果,如同給浴室的縫隙裡貼瓷磚。貼不進去的話,就得調整形狀。一點點潛臺詞的區別,都可能給文章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
同樣的文章在處理機螢幕上和列印紙上看來有微妙的差異。斟酌詞彙時,用鉛筆寫下來與在處理機上敲鍵盤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從兩種角度分別確認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他開啟處理機的電源,把用鉛筆在列印紙上修改的部分一個個輸回螢幕上,然後在螢幕上重新讀一遍新的原稿。天吾想,不錯。每句話都帶著應該有的份量,以及自然的節奏。
天吾坐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仰起頭重重呼了口氣。當然,這還遠遠沒有完成。過幾天再來看的話,肯定還會看到什麼需要改的地方。不過現在就先這樣吧。精神集中力差不多到極限了,需要一點時間來恢復。時鐘指向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