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3 / 4)

有受到過戰爭的騷擾。即使抗日戰爭期間岳陽淪陷,張谷英大屋因不顯山而倖免。

大屋選址在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1),朱元璋時代,江西填湖廣的正高潮。

三夥計結伴風塵僕僕從江西來,走到湖南嶽陽縣渭洞山區,見青山綠水,茂林修竹,想是個耕讀之地,就不走了。找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一下子有3塊。風水先生說,那3塊是“四季發財”、“祿位高升”與“人丁興旺”。出於禮讓,一個叫張谷英的夥計“擇”在最後,得“人丁興旺”。這事有點奇,夥伴中該發財的發了,該做大官的也當了,到最後就張谷英名氣大。這張氏家族幾百年來,無名卿顯宦,亦無巨賈首富,就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人多了就要有窩,張谷英屋場也就漸漸大起來了。

張谷英屋場大得這麼得理,有點像傳說。

生活是要陽光的,湖南這塊天更需要。張谷英大屋採光主要靠天井,又稱天窗。大屋屋脊綿延成一個整體,卻能擁有如單家獨院般的良好採光條件,天井的作用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有了天井,外界的新鮮空氣才得以從天而注,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大屋的通風條件。。 最好的txt下載網

關於住:包容全是膽識人(11)

水火是矛盾體,*兩極的湖南天將水火“抱團”。張谷英屋場數百戶人家,屋與屋之間有封閉的巷道,巷道頂將各屋連成一個整體。而連線這個整體的是巷道,除了起著界線分隔和交通紐帶作用之外,還有著重要的防火功能。數百年來,張谷英村從未發生過大火,究其原因,除了大門口普遍設有煙火塘和渭溪河水穿街而過有利於消防外,獨特的巷道設計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張谷英村的巷道多為“暗巷道”,處在兩堵高牆之間,上有擋瓦、擋簷,族人在此生活,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溼鞋”,生活極為方便。巷道條條銜接,常常給人一種“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的層次感。湖南春夏多暴雨,張谷英村又四面環山,如坐盆底,雨天天井底部橫豎有序的石條下,有四通八達的隱形水道,水平適度,無一疏漏,巷道通向村外的溝渠注入河流,且百年未疏不堵。這種建築特點,正好順應了湖南冬冷夏熱以及春夏雨水充盈,秋冬乾燥少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鍥入了湖湘文化中和諧相生、經世致用的品格與精神。

看來,張谷英還是湖湘文化的一種獨特文字。

愛莫及“屋”愛得真切

敢愛敢恨是湖南人的品質。湖南人愛得真切,湘女更是愛得從容與深沉。在湖南,居室成了湖南人愛情的明證。湖南男人對自己愛人的稱謂一般不叫“內轉”(內眷),“內轉”就是待在家裡侍候人,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感覺。湖南人稱妻子為“堂客”,置客於高堂之上,把一切的一切連同這個家都給了你,你就是這家主人了。於一生都託付給自己的女人,理應得到敬重。

千百年來,男尊女卑,女人失去了種種人身自由。一段時期,女人為了一雙取悅於男人的“三寸金蓮”,從孩提時起腳趾就要被壓疊包裹起來。“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小腳相隨,悲痛一生。一個叫沈薔藐的10歲湖湘女孩,早在1893年時就寫道:“人道何存溺女嬰,呱呱墜地命歸陰。世間多少不平事,女賤男尊最不平!”

沈薔藐就是後來湖南首任都督焦達峰的堂客沈菁莪。

自清末起,長沙女士首先向“裹足”惡習發起衝擊,湖南成為中國女子放足運動中心。1903年沈菁莪與焦達峰成婚時,是湖南第一位天足新娘。

焦達峰為革命奔走,隨時有殺身之禍時,就是沈菁莪這位天足新娘,力排眾議,勇敢地與之成婚,並將“陪嫁”的那幢房子出讓,將手上所有的金銀首飾變賣,所得款項全額交給丈夫,作為革命經費。

沈菁莪這樣的堂客值得令人敬仰。

沈家大屋見證了沈菁莪這位湘女的淳樸善良,深明大義。

沈家大屋尤在。

從張谷英南走不到50公里,可到瀏陽伏龍鎮,這裡有沈菁莪的故里沈家大屋。沈家大屋是長沙地區現有建築規模最大,儲存較完整的晚清江南民居標本。大屋20多棟樓房,200多間大小房屋。主體建築始建於清同治4年(1865),由30多條長短廊道將其聯成一體,時任湖北巡撫譚繼洵(譚嗣同之父)題寫的“桐第安榮”,懸掛門楣之上,給大屋增添了古韻。

沈家大屋緊鄰長沙開慧鄉。

開慧鄉是以楊開慧烈士(1901—1930)的名字命名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