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內心湧動著思親念祖的情愫。一大早,毛澤東給父母拜墳後,趕往韶山水庫游泳。途經毛氏宗祠時,毛澤東說:“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得進去鞠幾躬。”走進祠堂,他在祖宗牌位的敦本堂前三鞠躬。轉到達家廟毛震公祠時,毛澤東又要進去看看。“先祖牌位到哪去了?”毛澤東問。陪同的人說將它們燒了。“你們這樣有得柴燒?!”毛澤東臉上寫滿嚴峻,口氣嚴厲:“菩薩是迷信,應該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紀念。要不信迷信,至少也要到50年以後。”
今年是2009年,距1959年剛好50年。迷信“倒”了,祖宗還念著。
毛太華是韶山毛氏的祖宗,其故里在江西。明朝朱元璋建立政權後,為恢復、開發湖南,也為獎勵將士,遂令他們跑馬佔地,馬蹄所達之土地全歸跑馬主人所有。毛太華夫婦及兩個兒子被分配到湖南湘鄉縣城北門外的緋紫橋居住,並分得田產。毛太華死後幾年,毛清一和毛清四離開了湘鄉緋紫橋,遷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聞名天下的韶山。
如明初統一戰爭一樣,明後期的湘南、湘西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餘部在湖南的抗清鬥爭,清初統一戰爭等等,這一系列的戰爭導致了湖南人口劇減。在地廣人稀的情況下,明清兩朝政府都採取了招降流亡開墾荒地的政策,大量移民湧入湖南。其中,在江浙皖閩贛中,江西人最多。移民的到來,造成了“主客矛盾”,即移民與本地土著居民的矛盾。同時,也有移民與移民之間的矛盾與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建祠堂與建好祠堂,移民有不同於本地人的心態。宗祠是慰藉之所,背井離鄉,這是他們對故鄉與故人思念的物質標本。祠堂可以更好地協調內部矛盾,在土著與移民以及移民之間的爭鬥與競爭中取勝。表現了豐富深邃的古老的文化哲學精神。由此,湖南地區的村落中各姓各宗支宗祠建築遍佈,是移民散居以後增強族親凝聚心理的強烈反映,也是移民門第觀念,以郡望自矜,光宗耀祖心理的袒露。
關於住:包容全是膽識人(10)
長沙市寧鄉縣高氏祠堂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系高氏遷寧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祠堂為青瓦土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建築面積989平方米。戲樓兩側的牆壁上,還儲存有清光緒四年(1878)至民國時期長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戲劇班在此演出的《二進宮》、《長坂坡》、《弘庵寺》等7個戲曲名單。
位於郴州嘉禾縣普滿鄉路下坪村的劉氏宗祠。始建於清代。祠堂為磚木結構,青瓦硬山頂馬頭牆。建築佈局合理、大氣。浮雕、彩繪、鐫刻工藝精湛。宗族的等級制度等用不同文體以對聯的形式鐫刻在祠堂的十二根石柱上,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在郴州嘉禾縣平世歐家村,有座已300年曆史的老祠堂。歐氏祠堂裡儲存完整的古戲臺,壁簷彩繪、木雕石刻,精緻素雅、栩栩如生。
永州駱銘孫村位於新田縣金盆圩鄉南部,駱氏先輩明初洪武年間已生息於此,共670餘戶2500餘人皆為駱姓。村中建築以駱氏公祠為最。公祠佔地1.2畝,前有天井,後有大廳、神壇,兩側為廂房。公祠前門牌樓結構複雜,製作精美,飛簷斗拱,氣勢恢弘,牌樓上“楚南望族”四個楷書大字大氣磅礴,顯示出駱氏家族的顯赫地位。
天下的村莊溫馨的家園
在與時光對抗中,人是第一的,家是第一的。
一棟棟高門大宅漸次衰舊敗落,堂皇轉眼凋零乃成自然之勢,不過,仍不失為一種世族文化散落在小鎮在鄉村的標誌。另有一種與世族、官紳無關的人,他們來歷不明,混跡於民間,但顯然又與土著人隔了一層。他們將高屋深院建在僻遠的角落,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架勢。雖然到了後來,這些古老的大宅院可能無奈地衰落於晨鐘暮鼓之中。但一遇春風,又像割了的青草一樣,葳蕤勃發……湖南人的居室前景就如湖南人的命運,總有著多個未來。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張谷英就是一例。
一座歷經600餘年,仍風韻猶存的高門大院,清一色青磚烏瓦,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擁有1732間房屋。張谷英屋宇綿亙,簷廊銜接,如一條青色巨龍,環龍形山蜿蜒二里之遙,又儼然一個壁壘森嚴的城堡,一個遺世獨立的小王國。
張谷英大屋選址也很有講究。四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渭溪河水貫穿全村,“金帶環抱”,是“風水”之最佳。大屋四周丘陵起伏,重巒疊嶂,如一道天然的屏障。600餘年,由於地形的保護,張谷英村一直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