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是偉人毛澤東的伴侶。
位於長沙縣開慧鄉板倉開慧故居,距長沙70餘公里。始建於清末,土木結構,蓋小青瓦,面壟背山,坐北朝南,前築以防護矮牆,形成院落。1901年11月6日,楊開慧出生在此。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不知。”沒想到,這首國人傳唱了近千年的歌在千年後居然可以如此契合地用在另一個女人的身上,不唐突,不喧譁,反而還多一份壯烈的寧靜。13歲時候的那第一眼,一個鴻鵠之志瀟灑少年,一個嫻靜楚人少女,只因共同的追求愈走愈近。
1920年,毛澤東與楊開慧從北大返湘後,毛澤東對楊開慧仍一往情深,寫了《虞美人》這首情詩,“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這對戀人彼此愛意深深,情也切切。
5年後,楊開慧第一次走進了韶山,走進了這個枕邊已然相伴近5年的男子成長之地,胸腔漲滿了驕傲,理想與抱負在這土丘之上揮灑開來。在毛家祠堂,她用“農民苦,農民苦,打了糧食交地主。年年忙,月月忙,田裡場裡倉裡光”的歌謠,向農民指出農民長年累月地過著痛苦生活,決不是窮人的生辰八字不好,而是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結果。她從“洋油”、“洋火”講到帝國主義對我們的侵略、壓榨。她在孕育毛澤東的這片土地上激情地上演著革命伴侶的角色,既是革命伴侶,就需又要革命,又要相伴。
楊開慧為愛情,為了愛人,為了他們共有的美好事業,終究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當楊開慧毅然決然地邁向刑場,昂首挺胸,以一種讓日月失色的姿態在世間留下最後一個英姿的時候,千里之外的毛澤東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