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並讓永珍書局旗下的報紙和雜誌開設一個紀念專刊,不談傾向問題,只是介紹孫仲山的一生。
在上海租界內,言論更為自由,批評孫仲山的報道屢見報端。
只是上海不是北平,政治氛圍並不濃厚,大部分讀者對政論不感興趣,影響不大。
上海的文壇較為平靜,大多是發一些懷念的文章,接著繼續寫自己的小說,過自己的生活,這座城市有著自己的步調。
戰爭的陰雲逐漸散去,奉軍撤離了上海,上海各界開始籌建淞滬特別市,要求地方自治。
3月21日,張軍勱等人草擬了《淞滬特別市公約》。
公約規定特別市為自治團體,按照公約治理上海的一切事務,主要職能包括保衛地方治安,發達市鄉交通,改良市鄉自治,促進市民衛生,發達市民智識,舉辦模範市村。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海因為地理位置特殊,租界和華界相通,華洋混雜,所以一直都有要求自治的呼聲。
所謂自治,顧名思義就是上海人建設上海,上海人管理上海。
即在不違背國家大政方針的情況下,行政上相對獨立,有權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
這種呼聲在清朝末年就存在。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經過幾十年開埠之後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來自國內各省份的人士也逐漸形成了上海人的主體意識和對上海社會的歸屬認同。
上海社會獨特的經濟形態和政治格局造就了一批經濟力量雄厚、社會影響極大的地方精英,這批精英在上海的影響力和統攝力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官方的影響。
這是上海自治的基礎。
清朝末年,隨著租界市政對華界刺激的日益強烈和地方自治思潮的形成,上海紳商發起地方自治併成立機構推行自治事業。
1911年,上海各界精英先後建立上海城廂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廳。
辛亥革命後,滬軍都督府成為控制上海地區的主要軍政機構,上海地區的行政權實際操諸軍閥之手。
1924年的兩次江浙戰爭讓上海遭受重創,為了不讓戰爭重演,上海社會各界要求地方自治的呼聲越來越高。
他們要求上海保持中立,不參與軍閥混戰,給上海創造一個和平發展的環境。(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麼?
上海的上流社會構成較為複雜。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正式開埠。
以租界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滋育了一批富裕的華人階層。
從江蘇、浙江和其他省份來上海冒險的商人和實業家在經過一番拼搏後成為顯赫的人物。
退任的清廷官員攜帶著在任上搜刮到的財富來到上海過著優裕的寓公生活。
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商業精英們在這座城市創造一個個財富神話。
追求西方社會生活的學者和文人造就了上海文化界的繁榮。
所有這些人物構成了上海社會的地方精英。
他們與官方保持著友好關係,並在官方力所不及的公共領域建立了善堂、會館、醫院、學校、公所、學會、商團等組織。
這些組織由地方精英控制,並按照他們制定的規則執行。
慈善機構在上海社會十分普遍,地方士紳在這些機構中十分活躍。
會館是外省移民上海人士分省或地區創立的機構,一個會館便代表了一個籍貫。
除了依據籍貫建立組織外,還有行業性組織,叫做行會。
商會是一個傳統和現代交接轉換的組織,行業會館和公所是它的前身。
商會是上海規模最大的組織,幾乎每一個在商業領域有業績的人都是它的會員。
由此可知,上海總商會在上海社會生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以上這些組織就是上海這座商業城市的脈絡,只要搞清楚了這些紛繁複雜的關係。就瞭解了上海的上流社會,也就知道了這座城市的執行法則。
在上海內部雖然有很多小團體。比如浙江商團和江蘇商團等等,互相之間競爭激烈。
但在面對外部壓力的時候。他們會以上海人這個整體出現,代表著上海這座城市。
他們有著作為上海人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外地到上海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