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摸了一下這塊月岩。該博物館館長幽默地說:“先生,您摸到月球了!”
當年,“阿波羅”登月航天員帶回月球實物樣品後,美國曾邀請了20幾個國家的700多名科學家開展了樣品分析和研究實驗,並對首度揭開的奧秘進行理論總結。那幾年裡,他們每年都在約翰遜航天中心舉辦一次會議,交流各自的新發現。然而,20世紀70年代正是中國“史無前例”的時代,與國外的交流少而又少,中國科學家沒有機會參與這項世界性的科研課題。那麼,卡特總統送來的這塊月岩的來歷如何??能讀懂它?中央領導問國內科學水平最高並見多識廣的中國科學院:“有?在研究月球?”中科院回答說,全國搞天體岩石的研究人員很少,但有人在搞,他叫歐陽自遠,是地球化學所的,在貴陽呢。美國人沒有提供這塊石頭的“出生證明”,也沒有說明它的身世?歷,好像是故意留下了一個謎。
美國航天員已?到月球上去過6次了,阿波羅11號、12號、14號、15號、16號、17號都去過,連同蘇聯月球探測器帶回地球的一共帶回了382千克的月岩和月壤。這是哪一次採集的,採自月球的什麼地點呢?
樣品很快從北京安全地送到了貴陽。拿到樣品,歐陽自遠請來了全國大約近百名各方面研究專家,並制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1克樣品雖然很少,但對於做研究來說已?足夠。歐陽自遠想得很周到,來自月球的石頭,應該讓公眾親眼看到。於是,他只取了一半的石頭,拿來研究,另一半,他送到北京天文館,讓大家觀賞。北京天文館把剩下的半克月岩鑲嵌在透明的有機玻璃裡,珍藏了起來。至今,在北京新落成的天文館裡,人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當年儲存下來的另外半克月岩的風采。
歐陽自遠列出了詳細的分析鑑定清單,徵集全國的研究力量,看?有本事作哪項工作。當時有十幾家研究所、100多名專家參加了研究,他們先對月岩做了非破壞性測試與研究,最後才做破壞性的測試與研究,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產出環境,研究的內容涉及岩石學、礦物學、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碳14中子活化分析、放射化學中子活化分析、質子激發X射線分析、火花源質譜、電子探針及電子能譜測試等,只要當時能做的測試,他們都做了。
最後,中國科學家不但證明了這塊月岩屬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登月時採集的高鈦月海玄武岩樣品,指出了美國專家對它的具體編號,分析出其主要礦物含量為:輝石55%、斜長石%、鈦鐵礦24%,還確認了這塊石頭所在的地方是不是有陽光的照射。在此後兩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發表了12篇論文,詳細的分析結果得到了美國專家學者的確認和欽佩。
“美國人贈送月岩樣品,其實也是在探測我們的測試能力和研究水平,雖然這話沒有明說,但我們的研究結果還是讓美國人很信服。”歐陽自遠說。
中國探月兩起兩落(2)
事實上,中國學者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就對月球的空間環境、地形地貌、礦物型別、地層劃分、火山與岩漿活動、大地構造、撞擊坑的分佈與年齡、月球與地月系統的起源與演化歷史進行了系統的綜合分析研究,並一直跟蹤國際月球探測的研究進展,編寫了《月質學研究進展》、《天體化學》等專著。
上個世紀70年代,國內有些單位曾提出過要不要搞深空探測,要不要搞載人航天。當時,政府考慮到中國是一個?濟還不富裕的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花費巨資到月球上去,最重要的還是解決目前老百姓的生計問題,發展航天高技術造福人民應當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發展宗旨。所以周恩來總理提出,頭腦不要發熱,“先把地球上的事辦好”。從這一宗旨出發,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解決國民?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難點、熱點問題,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通訊衛星、氣象衛星等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上,以加快振興?濟、造福人民的步伐。
但是作為站在科學前沿的科學家們並沒有閒下來,探月的技術論證工作也一直沒有偃旗息鼓。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給中國探月方案孕育了最初的機遇。為了發射我國新型廣播通訊衛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研製提上了日程。1986年2月,這項任務作為“新三星一箭”(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國家重大專案之一,列入了國家“七五”計劃。在向國務院申報立項的報告中,火箭被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