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月球密碼 作者:九十八度

。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

“把酒問青天”,華夏民族不僅吟月、誦月,還在問月。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最先在《天問》中發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號稱詩仙的李白也浪漫地發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一問之。”“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詩人的發問,不正是人們渴望瞭解月球的心理再現嗎?

古往今來,我國人民對於月球有過長期科學的觀測、記載與計算。在公元前14~12世紀,我國商代的甲骨文裡,儲存了一批世界最早的月食記錄,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證實,早在商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知道利用大、小月和根據自然現象的週期變化,把十二個月算作一年,將閏月設在年終,稱為十三月。在祖庚、祖甲時代的甲骨上曾記載一年中有兩個六月,證明當時已?知道在年中置閏。西漢的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裡第一次提出了月食發生的週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故月蝕,常也”。東漢永光年間(公元前100年前後),賈逵發現並計算了月亮在軌道上變速的具體數值。以後,劉洪精密測得近點月日數值為日(近代測定的資料為日)。東漢時傑出的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張衡,對於月球的觀測有獨特的見解,在他的天文學著作《靈憲》裡,提出“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科學地指出月亮不會發光,我們所看見的月亮是被太陽照明的部分;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因,他在《靈憲》裡把地影稱為“暗虛”,並且說當月亮進入“暗虛”時就會產生月食,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南北朝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創造了新的歷法——太陰曆,並改進閏法,第一次在制歷中考慮了歲差。祖沖之根據月球在軌道上速度的變化,測定的月球由交點環行一週再回到交點所需要的日數已極為接近近代測定值。敦煌文獻《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曆日至十二年曆日》為現知中國最早的月食預報材料,且推算得相當精確。在太平真君十二年曆日中共提到兩次月食,分別在公元451年4月2日和公元451年9月27日,?考證及推算,這兩次月食是月食預報而非月食記錄。由於目前出土的歷日中還沒有這麼早的月食預報,因此,太平真君十二年曆日上的這兩次月食預報應是現知中國最早的月食預報材料。元朝郭守敬創立的“授時歷”,所採用的平均歷年與世界通用的公曆相同。

明月幾時有(3)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華民族與月亮密切相關、最有人情味、最賦有詩情?意的一個傳統節日。

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大又圓,月圓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就有過“中秋”的詳細記載,到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成為了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探月兩起兩落(1)

從神話到現實,中國老百姓的感情世界受到了兩次觸動。一次是1969年7月,聖潔的廣寒宮裡進去了兩位捷足先登的洋人男士,不僅在宮門上插上了美國國旗,還挖回了一包又一包的月宮之土。另一次是1978年5月,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代表卡特總統向中國贈送了一塊月岩樣品和一面美國航天員帶上月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那還是1978年5月28日中美建交的前夕,美國派遣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來訪問中國,顧問先生受到了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黨的主席和國家主席華國鋒的接見,作為見面禮,布熱津斯基帶來了卡特總統向中國送上的一份珍貴的禮物—一塊從月球上帶來的石頭,指尖般大小,鑄在一個類似於凸透鏡的有機玻璃盒內,重量僅僅一克;還有一面美國航天員帶上月球的中國國旗,國旗也是小小的。

在美國華盛頓航空航天博物館入口處的大廳內,有一塊月岩切片安放在玻璃下面,旁邊的一塊牌子上寫著:“請摸一摸月亮!”1979年,鄧小平同志訪問美國期間參觀了博物館,他十分好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