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德,得到了非道非德。做惡業必得惡報,你要噁心惡念,你要貪、瞋、痴、慢、疑,三惡道就把你得啦!而佛國淨土就把你失了,這就是“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境界哪裡來的?“唯心所造”嘛!是不是唯心所造?真如不守自性,你的心是什麼,你就得到什麼,是不是?所以,發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把你樂而得之;發三惡道心,三惡道把你樂而得之。你咋辦?你發菩提心,誦楞嚴咒,妙湛總持把你樂而得之;你不念楞嚴咒,打瞌睡,瞌睡把你樂而得之;你聽大智慧聖者的話,智慧把你樂而得之;你不聽大智慧聖者的話,愚痴把你樂而得之。是不是?反正是真如不守自性,“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真如遇緣就變,“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講的這一段,最根本的是基於道隨緣變現的妙明屬性,萬事萬物都是道隨緣、循業而展現的,所以道非內外,我們和宇宙萬物都是道體的展現,我們自己就是道體,就是真如自性,不然怎麼“某者同於某,同於某者,某亦樂得之”?!這麼深的道理,信不信?佛陀講:“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根,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我們衡量一下,有多少是“利根”,能信嗎?!我們往昔不修道德,不修智慧,不轉正覺,沒有善根,所以今朝就缺乏信根。老子也講:“上士(利根)聞道,勤而行之;中士(善根)聞道,若存若亡;下士(業重)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我們不遇聖者的指導,就無緣遇道、修道、悟道。為什麼?“信不足焉”!

信足不足?相信不相信?當惡資訊結構控制自己心的時候肯定不瞭解,不知道,不信任。老子講,你的信根不建立,你還信什麼?你能信嗎?這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人們不知道我們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起心動念的不自由。不是你不信,而是你不得不“不信”,故“有不信焉”。噁心惡念重的人,你沒法進入高層次的境界嘛!同樣,你為什麼不轉正覺?“信不足焉”;轉而不徹,“有不信焉”,當然你就不能相信轉正覺還有奇妙的功用。不證不悟就不能入!

再看二十六章,“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不是講事相的,這是講理相的。你看,“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啥意思?聖人終日行,聖人天天、時時刻刻在轉正覺,“不離於輜重”!啥叫輜重呢?就是拉著很重軍用物資的車輛。車上裝得很重,推也推不動,搖也搖不動,重而不動,就是穩定。這表示聖人時時處處在定中,不被外境所轉,不但不被外界所迷惑,反而能轉物自在(“若能轉物,即是如來。”),也就是如如不動之意。六根接觸六塵時,看我們正覺怎麼樣?有沒有定力?人家聖人們的定力像輜重一樣穩定而深沉。因為得道的聖人,明心見性,徹見自性本不動搖,本來清淨,所以“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處在榮華富貴的這麼一種環境中,但對如如不動的聖人來講,“榮觀”猶如“空中虛華”,夢幻泡影,不染不著,自在無礙,不能擾動聖人,故稱“燕處超然”。一個能對聲色犬馬“燕處超然”的人,一定是明悟到“諸根如幻,境界如夢”的境地,必然得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不然怎麼能逍遙自在、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呢?轉正覺達到不被物所轉,不被外境所迷惑,這才是轉正覺的真實境界,也是轉正覺的真正目的。

“奈何萬乘之主”,“萬乘之主”表示的是啥?是我們的心。你看我們的心主宰一切,這就是“萬乘之主”。我們身口意的一切,就被這個心主宰著,故老子將心比為“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這是說我們如果攀緣外境(天下),就是“而以身輕天下”,沒定力,見境著境,被物所轉,不知內外一相,二相執取就是“輕天下”。如果我們“輕天下”,這個身心就被外緣所轉,那必然墮入邪知邪見,何談轉正覺呢!必然導致“輕者失根,燥者失君”。亂套了沒有?亂套啦!“失君”則攀緣外境,心如柳絮順著貪慾墮深淵;“失根”則迷惑不解,痴昧無知,無慧(輕者)無定(躁者),就不是正覺。我們修習也是如此,一陣子就亂了,亂就亂在輕、燥上,沒有定慧,哪有正覺?!

再看二十八章,“樸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樸”是什麼?樸就是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實相本體。本來的面目就叫“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