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永恆常存的狀態和形象,一切絕對絕待的存在皆如此,是絕對真理的體現。而相反地,其餘一切有狀有形的存在皆是相對相待的存在,是相對真理的體現。把“道”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稱為“惚恍”。“惚恍”者,說有則無狀無物,說無則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的“惚恍”屬性,正是非極性屬性的一種表達。佛陀常用離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絕百非來表達。佛經上常用“非”字來破除極性的肯定表達,用來消除極性觀念的影像。如:非有非無、非內非外、非斷非常、非一非異、非染非淨,一切極性觀念皆非,以否定極性來表達非極性。老子把這種離四句絕百非的否定的肯定表達法稱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是表示道非極性的另一類表達,用來說明“道”無頭無尾、無始無終、無來無去的非極性屬性,這是用否定極性來表達“道”非極性屬性的一種方法。看似否定,卻寓肯定。如上否定的表達,但卻肯定了道的無處不在性、無時不在性、常住不動性。
道貫古今,無古無今,三世永存,無未來、現在和過去。三世的觀念是人們的極性觀念分別來的。“道”沒有極性的時間觀念(“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體道證道之人,三世皆通。佛陀的宿命通能知古往今來的無窮劫。如《悲華經》上講,到末法時期,天上要下酸雨。果不其然,現在全世界都下酸雨。佛陀能觀塵點劫以前事猶在目前(“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法華經》)為什麼老子、佛陀等能“執古御今”呢?關鍵是“能知古始”。
“古始”是什麼?“古始”佛陀叫“無始”,佛法常稱“無始劫來”。因為極性觀念追求開頭開始,實際上那是人們極性觀念的虛妄。開始的開始還有開始,開頭的開頭還有開頭,這是比量的“怪圈”,是虛妄觀念的纏繞。故叫“無始”,才就究竟了。因為本是非極性一相,故“無始”。老子的“古始”亦很巧妙,“古始”和“無始”一樣,都是講沒有開頭,不陷入極性“怪圈”中。“古始”有今人的“古始”,有三皇的“古始”。“無始”和“古始”直推,就破除了極性,契入實相現量,本無“始與不始”的觀念。所以,“能知古始”就是能知從實相到幻妄相的一切機制過程。證道證悟之人,以得道而圓通,以道的狀態屬性可鑑古今往來三世之一切,故稱“道紀”。能知古始的“道紀”,佛陀稱之為“總持”。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莊子·天地》)
“視乎冥冥,聽乎無聲”,這與老子說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一樣。但一相無相(冥冥)之中皆光明(妙明)獨現,這和佛陀法身所居的“常寂光土”一樣,雖不見一相一物而“冥冥”,但卻具無量光壽。道雖深之又深(“窈兮冥兮”),無象無狀,但能化生萬物(“而能物焉”,真空妙有)。雖“玄之又玄”,但並不頑空死寂,有精有信(佛陀稱為精真妙明、妙明精真),真實存在,“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道與萬物相“接”為一體。雖無一相一物,卻能供給萬物之所需(“至無而供其求”。“道”生之、畜之、長之、成之)。故“道”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生長成熟的場所(“時騁”),又是萬物的歸宿之地(“要其宿”)。一切“大小、長短、修遠”的極性事物無不從“道”產生,但又無不歸還於“道”。這就是說,極性世界萬物,都在非極性本體中產生、執行、死亡;一切運動變化的事物,都在不動中進行變化運動;同樣,一切相對真理,只是絕對真理中的一種虛幻認識。明白了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在依不運動變化的本體(道)而存在。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動中有不動”,那就該恭喜了。你還可對比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皆在不運動不變化的虛空中進行,把虛空看成絕對的存在,一切相對存在的萬物皆存在於虛空中。萬物有生長成亡的運動變化過程,而虛空無生滅變異的現象。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大”是道的別名,是描述“道”的周遍性、無際性、無量性、不動性。而“逝”是“大”的屬性稱謂,是“大”的擴拓,形容“大”了還要“大”,要將“大”擴大到“遠”,擴得遠遠的。有多“遠”呢?“遠曰反”,遠到無限遠了,直到“遠”到返回到始點,無始終點,是指將“大”擴大到無邊無量之義,使大無“大”相。這是老子的大智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