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間必定是有限的。為了說明人的工作時間如何決定。這裡說的工作,是以掙錢為目的的勞動。而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我們稱之為閒暇—也就是一個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隨意支配的時間。
勞動與閒暇——增加工資所不能解決的問題(2)
西班牙有一句用來祝福朋友的話:“祝你擁有健康、財富和更多的閒暇。”英國著名政治家丘吉爾曾這樣描寫他的假日:“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個月,蓋了一間小屋,並口述了一本書。每天蓋200塊磚,寫2000個字……”可見閒暇是人們追求幸福的一個重要目標。人們為了獲得越來越多的閒暇,才努力地工作研究,發明出各種各樣的先進技術和裝置,用來代替人工。例如火車、飛機的發明,是為了節約交通運輸的時間;洗衣機、微波爐的發明,是為了節約洗衣服、做飯的時間;計算器、電腦的發明,是為了節約計算、書寫整理檔案的時間;各種起重機、塔吊、混凝土等等的發明,都是為了能節約人們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歷史就是人的閒暇不斷增多的過程。有些人的工作並不完全是為了掙錢。如果我們把出於興趣所做的工作也看作閒暇,那可以說人的生活目標就是追求越來越多的閒暇。但直到今天,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必須從事以掙錢為目的的工作,這種工作只是為了生計才去做的。一個人只能在工作和閒暇之間尋求某種平衡,以實現自己的最大滿足。
在工作時間很少的情況下,你從閒暇中得到的滿足也很小。想象一下,如果讓你整天閒著(工作時間為0),你會覺得很無聊,你從閒暇裡得到的滿足很小。如果讓你整天工作(工作時間為24小時),你一定很渴望得到閒暇,閒暇對你的效用很大。換句話說,工作時間越長,閒暇帶來的滿足越大。當你工作時間很短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很累,而你得到的工資首先會用於最迫切需要的消費,所以你從中得到的滿足很大。隨著工作時間延長,你會覺得越來越厭煩,而且這時候你得到的工資會用來購買相對不重要的物品。所以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你得到的收益越來越小。
可見,勞動供給與閒暇的需求存在著反方向變化關係。為什麼會存在反方向的變化呢?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可以把工資視為閒暇的機會成本或是閒暇的價格,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可以分為閒暇和工作。如果你沒有去休閒,那麼你就在工作。放棄閒暇就意味著工作。所以說,工資是閒暇的價格。通俗意義上,如果一個高收入的人放鬆一小時所放棄能掙到的錢,肯定比低收入的人浪費一小時損失的錢要多。有錢人的時間是黃金!作為“閒暇”這種產品,它的需求也受到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影響。
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假定閒暇的價格即工資上漲。相對於其他商品而言,“閒暇”這個商品現在變貴了,於是消費者減少對它的“購買”,而轉向其他替代品—工作。由於替代效應,閒暇需求量與閒暇價格反向變動,也就是閒暇的價格—工資越高對它的需求量越大。而另一方面,收入效應—人們的收入越多想要的休閒就越多。工資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者將增加對商品的消費,也會增加對閒暇商品的消費。由於收入效應,閒暇需求量與閒暇價格的變化相同。
從上面兩個方面來分析,似乎很難判斷,到底工資升高是休閒增加還是減少?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閒暇價格—也就是工資的上升,低工資的人群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一般是減少休閒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而高工資的人群,工資已經處於較高水平,此時工資上漲引起的整個勞動收入增量就會很大,他們就會考慮更多的時間來休閒。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透過增加工資來增加對高工資的員工激勵收效甚微,就是這個道理。
示範效應——你買,我也買
相信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常常會見到這種現象:當你的鄰居或者同事買了某種商品,引得其他人非常羨慕的時候,你也會跟著購買這種商品,而這種商品對你來說卻不一定實用。其實,人們的消費行為不但受收入水平的影響,而且受其他人主要是那些收入與其相近的人消費行為的影響。這就是示範效應在起作用。
“示範效應”這個名詞最早是心理學家對人類行為研究所總結出來的,如今它已經被經濟學家廣泛地用於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特別是人類的消費行為。
然而,示範效應往往是雙向的,這就是所謂“壞”榜樣和“好”榜樣所起的影響。從動態上看,示範效應最終會使少數成為主流。那麼人們最終為什麼會形成這種主流趨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