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在通貨膨脹率變得更高的情況下,經濟明顯已經過熱,政府必然會出臺一些更加嚴厲的調控政策,經濟軟著陸的機會不大,基本上經濟緊接著會有一段衰退期。因此這時一定要離開股市了。房產作為實物資產問題不大,甚至可以說是對抗通貨膨脹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貸款買房,那樣的財務成本是很高的。也絕不能炒房,甚至不是投資房產的好時候,手中用於投資的房產也要減持,因為在接下去的經濟衰退期中房產市場也一定受到影響。這時,利率應當已經達到了高位,長期固定收益投資成為了最佳的選擇,如長期債券等,但企業債券要小心,其償付能力很可能隨著經濟的衰退而減弱。還有保險,儲蓄型的保險也可以多買一些。

溫和的通貨膨脹是刺激經濟發展的潤滑劑,而快速或惡性的通貨膨脹,則是經濟的殺手。當出現了惡性的通貨膨脹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將你的全部財產換成另一種貨幣並離開發生通貨膨脹的國家。這個時候任何金融資產都是垃圾,甚至實物資產如房產、企業等都不能要,因為這裡的經濟必將陷入長期的蕭條,甚至出現動亂。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離開國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就只有多選擇黃金、收藏等保值物,以減少損失。

勞動與閒暇——增加工資所不能解決的問題(1)

2005年3月22日是法國人難以忘記的日子,從那天起天堂慢慢變成了法國人的回憶。因為在那一天,法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透過了一項旨在提高國家競爭力法案,鼓勵大家“多工作多拿錢”。然而新法案卻引起了法國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已經習慣於支配豐富的休閒時光,拒絕犧牲休息的權利。於是乎,種種反對的言論遍佈街頭巷尾。的確,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減少勞動時間一直是大勢所趨。技術進步讓人們透過較少的勞動生產出了較多的產品,並享有了較多的閒暇。乍看之下,法國增加勞動時間的行為似乎是“倒行逆施”,既有悖於人倫,又違反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實不然,法國此舉不僅本身頗有苦衷,而且實質上也有利於法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從經濟學角度看,法國政府在財政擴張的同時增加工時實際上是對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的完美結合。大蕭條後,大紅大紫的凱恩斯主義總是告誡人們“需求創造了供給”,法國擴大政府支出的赤字財政正是響應凱恩斯號召的總需求政策。但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打破了凱恩斯神話,對古典經濟學的迴歸愈發成為一種時尚,薩伊“供給創造需求”的金玉良言又重新在決策者耳邊響起,法國增加工時正是重回古典主義的總供給政策。雙管齊下使得總供求在政府調控的雙重刺激下將更有可能引領法國駛入經濟復甦的快車道。

當然,追求舒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法國民眾對增加工時的反感也是情有可原。但如若不然,經濟的疲軟將讓法國人更加享受不到天堂的陽光。至少,現在的犧牲換來的是無盡的希望,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的經典臺詞:“有希望,才能看見天堂。”勞動和閒暇是一種兩難的選擇,而在國家經濟陷入低谷時增加勞動、減少閒暇,絕對是幫助國家、拯救自己的“利國利民”的上上之舉。

閒暇,源於拉丁語,表示“許可”的意思,泛指在勞動之餘獲得許可進行的活動時間。柏拉圖曾把他理解為四層含義:(1)即“空閒”;(2)即從活動中獲得自由;(3)一種自我控制的自由狀態;(4)休閒狀態。顯然,他已經觸控到現代閒暇的概念及“閒暇”的“自由”本質。從實踐的角度看,閒暇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那麼它指的是什麼呢?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早在1899年著的《有閒階級論》中指出,閒暇時間指人們除勞動外用於消費產品和自由活動的時間、不生產的時間。人們在閒暇時間中進行生活消費、參與社會活動的娛樂休息,這是從事勞動後身心調劑的過程,與勞動力再生產和必要勞動時間的補償相聯絡。 在19世紀早期的很多工廠裡,工人們根本沒有休息日,每週要工作84小時。直到一百多年前,人們一般每週要工作6天。而現在大部分國家正常的工作時間是每週5天。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工作時間甚至減少到4天半,法國人的工作時間僅是一週35小時。其實,如果獲得了一筆鉅額財產,很多人就不願再繼續工作。可見工作時間和經濟發展水平是有關係的。

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掙錢,而掙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掙錢越多,消費的可能性就越多。一個人如果不停地工作,他就沒有時間去做別的事,所以一個人用於工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