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3 / 4)

小說:大明官 作者:風雅頌

封。若是如此,朝廷開一次邊市作為恩賞,那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而且能說動北虜大汗受冊封,也是一樁大功。”

這次連楊巡撫都吃驚了,“滿都魯高居汗主之位,是名義上的共主,他肯答應麼?”

方應物哂笑道:“他會不會答應,在下也不知道,但總可以試試看。彼輩不服教化,不知禮義廉恥,若是有利可圖,答應朝廷一個虛號又算什麼。

在他想來,不管大明給了他什麼名頭,但在草原之上仍舊可以自稱大汗,又有什麼損失?

當然,朝廷也沒什麼損失,就是封出去一個虛號,送去一顆金印而已,目的就是暫時籠絡。但利用終歸是利用,日後有機會,該殺還得殺!”

楊巡撫仍拿不定主意,方應物所說的策略畢竟事關重大,對朝廷政策是極大的修正,甚至可以說直接堵上了自家前程。

他已經位居封疆大吏,要進一步很難,但要下來卻很容易,承受風險能力反而很低。

方應物最後果決的說:“若撫臺有所顧慮,那不妨晚生以自己名義上書,詳述此間方略,撫臺大人轉奏給朝廷,讓朝廷諸公自行做主。”

“如此甚好!”楊巡撫聽從了這個意見。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方應物只是個秀才,相對於巡撫就是個光腳的,就算被朝廷追責也沒什麼可損失的。

如果朝廷同意,他這巡撫就不承擔政策風險了,只要按照朝廷意思把事情做好,功勞一樣跑不掉。(未完待續。)

ps: 涉及到蒙古很難寫。俺對蒙古史實在不瞭解,臨時抱佛腳難免有漏洞,如果讀者裡有對蒙古史精通的,可以多多提意見,俺也好參考一二。

抱歉,下面這段劇情始終理不順

大家再給半天時間琢磨琢磨,自己著急也沒用。(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一章 悔之莫及的劉棉花

計議已定,此後方應物就在巡撫書房裡,提筆將自己的思路細細寫成一篇策文。全篇重點並不是自己的提議,而是著重說明了北虜各部情勢分析上面。

自從轉攻為守,靠邊牆隔離北邊以來,中原對塞外的訊息就差了很多。最需要讓朝廷知道的是詳細情報,只要明白了敵情態勢,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同意他的想法。

但方應物不知道的是,楊巡撫將他的策論上奏到朝廷,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而且原因不僅僅是這份奏摺。

十月是江浙秋糧開徵的時候,就在前幾天,江南巡撫王恕上奏說,臣奉命整頓江南賦稅,今年小有所成,各方安定。奏疏中還特別提到說,浙江生員方應物獻策、說服有功,請朝廷嘉獎。

這份奏疏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一是王恕本身就是個名臣,又非常喜歡上奏章教訓陛下,所以他的奏疏向來很惹人注目。一旦天子胡作非為,朝廷中大臣就常常唸叨:“王公的奏摺為何還不到?”

二是江南財賦乃是朝廷用度的根本,每年運送京師的漕糧四百萬石,基本上都來自於江南,大內金花銀一百多萬也都來自於江南。

所以江南特別是蘇松賦稅問題,無論何年何月都是朝廷重中之重,要知道朝廷上上下下的俸祿全出自這裡,關注度從來都不低。

對王恕的奏疏,有心人彷彿看出些什麼。今年夏天時,方應物救父親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刷出好大一個忠臣孝子名聲。最後求仁得仁。落個被髮配邊疆的下場。

而方清之從詔獄中出來後,請了假期南下娶親。娶得就是王恕的女兒。那麼算起來,王恕還是方應物的外祖父。

話說當日王恕的奏疏到了內閣時候。首輔萬安不在,便由大學士次輔劉珝和大學士劉吉看了。

劉珝看過後,語作不屑道:“王恕此人無私了一輩子,臨到老時,卻還是要為兒孫輩推一把。未免做的也太生硬了。”

劉吉劉棉花聽到劉珝話裡話外冒著酸氣,暗暗感到好笑。這劉珝平日裡自詡剛直,結果名聲比王恕差得遠,被明眼人公認為色厲內荏、才幹不足,所以他心裡一直不服氣。

想至此。劉吉隨口道:“以王恕的品格斷不至於此,就是要推舉自己人上位也不會做得如此明顯。再說從蘇州府傳來的風聲,那方應物確實大出風頭,於此事有功。”

劉珝聽劉吉為王恕辯解並唱反調,作色拍案斥道:“你企圖拉攏王恕內外勾結麼!這豈是閣臣的本分?

而且好像這方應物在京城時與你有詩詞唱和?公事當前,你這私心也太重了罷,他區區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人有什麼見識?”

劉棉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