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極其逾越禮節的事情。於是百官群情憤激,共同聚集在宮門外進諫。最後迫使天子和周太后讓步,以正牌太后禮節安葬了錢太后。
到目前為止,群臣集體進諫也就這麼一次。若今天能夠成功組織起集體伏闕進諫,大概就是大明朝史書上的第二次,也足以光輝燦爛了。
想到這裡,劉次輔不由得挺起了胸膛,世人都知道他是“棉花”,今天卻要讓世人知道自己的另一面!
一路無話。劉次輔隨著上朝的人流進了宮,在東朝房歇息片刻。等到開了午門,文武百官列隊進入,劉棉花作為內閣之臣,自然是在文官佇列的最前方,他遠遠地看到了自家女婿,互相以目示意。
此後就是按部就班的舉行朝會,無須贅言。散朝後,天子並沒有回到內宮。卻起駕前往文華殿,考校太子讀書。而百官也按照老規矩,慢慢的向金水橋湧去散開。
此時只見次輔大學士劉棉花快步走上金水橋頭,轉身張臂攔住了去路。這行為是極其矚目的。散朝的人流為之一滯,朝臣皆不知劉棉花想做什麼。
劉吉站立在橋頭,有幾名親信心有靈犀的上前簇擁著他。然後劉棉花高聲道:“諸君可知。宮中即將有奸邪當道乎?聽聞天子任用梁芳執掌東廠,此輩實乃悖逆兇狠之徒。素來又多對東宮圖謀不軌。若吾輩視若無睹,則社稷危矣!”
群臣聞言面面相覷。這些道理的確不錯,近日來關於梁芳的話題議論過很多,大家也都有一定的共識。天子任命梁芳為東廠提督,確實是一個危險的訊號,不但對正直朝臣不利,而且還將危及東宮。
但無比正確的道理從劉棉花嘴裡說出來,怎麼聽著就如此氣短?常言道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如果劉棉花有這份心胸抱負,那還能是“紙糊閣老”麼?
劉棉花慷慨激昂的講了幾句,見眾人沒有什麼反響,只有自己的親信在身前呼應道:“閣老所言極是,但不知該如何是好?”
劉棉花便繼續道:“其實近日來議論紛紛,其中弊端諸君想必也都明瞭,不須我在此多言!但議論卻不能阻止奸邪,必須要有舉動!今日天子在文華殿,我決意進諫,諸君可有與我同往者?”
還是隻有幾名親信故作歡欣鼓舞模樣,鼓掌道:“有閣老登高一呼,吾等願附驥尾!”
其餘朝臣三三兩兩的冷眼旁觀,仍然沒有什麼反響,好似事不關己的模樣。大都在心裡嘀咕,這劉棉花今天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可別被他賣了還幫著他數錢。
其餘幾個內閣大臣站在遠處,一開始還緊張萬分。但看到這種冷清場面,忍不住譏笑幾聲,只當是看某次輔的猴戲了。
怎麼會這樣!一陣冷風捲著塵土吹過,劉棉花腦門上直冒冷汗,心思漸漸沉到了底。
居然發生了這種事情,朝臣們完全信不過自己啊!自己當了十年紙糊閣老,名聲信譽難道已經喪失殆盡了?以至於根本沒人願意追隨自己履行正義?
現在只有親信三兩隻響應自己,難道真能只帶著自己的親信去伏闕進諫?那絕對是蠢不可及的!
首先,這種場面傳出去就是個笑話一般,自己堂堂一個次輔,為了正義發出號召,結果只有寥寥數人響應,那簡直臉面無光!
其次,只有自己和親信去傻乎乎的伏闕進諫,那等於是將天子可能產生的怒火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一個不好,自己和親信們就是被現場一網打盡的下場,連花名冊都不用翻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實力,一下子就要土崩瓦解。
但是如果不去,那也不可以!自己已經站在橋頭當著眾人的面,如果最後退縮了沒有去,那豈不成了當眾自抽耳光?就算自己號稱“棉花”,也沒有臉在朝廷裡混下去了。
況且自己在這裡發出了豪言壯語,事後難道不會被天子知道?即便不去伏闕死諫,那也來不及了。
此情此景,劉棉花的汗水越出越多,眼下這個處境,真的是騎虎難下、進退兩難了。(未完待續。。)
第六百三十四章 收不住了
次輔劉吉畢竟是人精,就算一時糊塗也能很快的回過味來,當下腦子裡三轉兩轉,便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所在。
一是自己與方家混久了,不知不覺受了感染,彷彿自己與方家交好就與有榮焉,能分享到方家的清譽,最後高估了自己的名望。同時又看方家輕輕鬆鬆的名聲刷到飛起,便下意識的看低了難度。
如此一方面高估了自己,另一方面低估了難度,失衡之後怎能不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