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了不少兵痞和亡命之徒,後來陶謙的看家老本三國特種部隊——丹陽兵,就是這裡的“精華”,打仗狠,打老百姓也狠,紀律及其差勁,和從黃巾軍裡面改變出來的青州兵有的一拼,說的好聽一些,這些是職業軍人(技術上講),你說陶謙在這裡長大能不受點薰陶?
一開始陶謙還幹過幽州刺史,跑到西邊和韓遂打過仗,徐州黃巾軍暴動,朝廷這才把陶謙調了過來當徐州刺史。
黃巾餘黨嘛,一群烏合之眾,只有劉岱這樣的廢物才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就把這群亂民給擺平了,軍事過硬,陶謙在政治上也是很滑頭,不管結果和過程怎麼樣,討董聯盟是弄得很熱鬧,有把刷子的都參加了,沒有刷子的劉備也混進了革命隊伍,如果還記得前面列舉的大名單的話就會發現堂堂徐州刺史根本就沒有參與,不光是這樣,後來漢獻帝遷都長安以後,“四方斷絕”,唯有陶謙繼續加強聯絡,繳納貢獻,成了當時的模範納稅大戶。
好處?太顯而易見了,當時的保皇黨多少啊,很快的,陶謙“遷東安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風光的可以了,前面也講了,徐州是個好地方,作為一個交通要道和軍事經濟重鎮,“百姓殷盛,穀米封瞻”,漢末以來又沒有參與什麼大的戰爭,頂多也就是暴動而已,所以經濟結構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也是比較穩定,所以呢,“流民多歸之”。
但是這些是陶謙到任之前的景象,將熊熊一窩啊,一個畜生當了徐州牧,徐州沒有毀到外人的手裡,反而被自己的父母官給糟踐了,由於陶謙親小人遠賢臣,僅僅幾年時間,徐州“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這還不算是最過分的,作為地方大員你得保一方平安吧?下邳的闕宣叛亂,自稱為天子,這可是大逆不道了,發生在你的治下,剿殺那是義不容辭的職責,陶謙呢?和他“合縱寇鈔”,居然和叛黨同流合汙欺負老百姓,最後又玩了一出黑吃黑的好戲,“殺宣,並其眾”,由此可見,陶謙也不是什麼好鳥,而且還很陰險,早就看上了闕宣的部隊,就玩陰的,先假裝合作,麻痺他,然後再一舉拿下,兩不耽誤啊。
其實,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在徐州才養成的壞習慣,陶謙這種不咋地的人品在之前就已經有所體現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08—03:炙手可熱的徐州(3)
那還是在他早年跟隨司空張溫征討韓遂的叛亂的時候,就已經和上司發生齷齪,本來人家對他挺好,但是陶謙就是看不順眼,心裡不服,甚至有一次喝酒的時候當眾羞辱上司,結果一怒之下張溫要把他攆到邊疆去,有人在一旁勸阻,說陶謙怎麼也是一個人物,因為酒桌上的一點事就把人家撇到不毛之地,外人不瞭解內情,會以為您小肚雞腸啊,到時候誰還跟你混?算了吧。張溫聽勸,就派人叫陶謙回來。那個人又跑到陶謙那裡和稀泥,說:陶謙,這事完全是你自己找的,誰讓你羞辱上級?而且這個上級還是位列三公,今天饒了你就燒高香去吧,到時候態度好點!
本來陶謙已經是答應了,但是見了面以後又開始犯病了,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大言不慚的說什麼我是謝朝廷,幹你屁事?!
好在張溫大人不計小人過,為了證明自己宰相肚裡撐船,有火也不好發作。打個哈哈就過去了,否則,這種卑劣的性格,沒有道理的發飆真的會導致陶謙仕途上的不順啊。
陶謙的低能還有個體現就是不自量力,雖說有兩把刷子,底子也挺夯實,但是和袁紹們還有曹操們相比,火候還是差點,隨後的囂張就為自己和徐州引來了殺身之禍,不過這個老傢伙總是運氣不錯,一到了自作孽的時候就可以被人拉一把,但是這不能改變他在政治抉擇上的看走了眼。
在董卓這個共同的敵人消失,皇帝淪入李傕等人的手中以後,陶謙也不再當什麼納稅大戶了,開始光明正大的加入軍閥混戰陣營,這樣一來,擺脫中立身份的徐州就不可避免的淪陷於戰火當中了,其實按照當時的戰局,想獨善其身的話是不太可能的,偏偏陶謙的運氣不是很好,選錯了戰略同盟,結果一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當中。
當時的陣營前面已經講了,袁紹—曹操—劉表VS袁術—公孫瓚—孫堅,其中後者相對而言表現的比較強勢一些,有點咄咄逼人,這也是陶謙選擇加入後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是看的不是很長遠,沒有估值二者的潛力和升值空間),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和劉備一樣,都和公孫瓚有點關係,劉備是他的校友,陶謙卻是公孫瓚的老上級:當年當幽州刺史的時候,公孫瓚當著遼東屬國長史,後來又都跟著張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