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再結合後面對益州的溢美之辭,可以看出,龐統的意思是——荊州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是一塊廢鐵,是垃圾到了拋棄他的時候了。
這種話也只有龐統說得出來,諸葛亮和他同為荊州士人,但是臥龍先生卻本人代表著這個集團的利益,他和其中的許多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龐統則不然,鳳雛先生只是籍貫屬於這裡而已,司馬徽已經不在了,諸葛亮和自己貌合神離,說到人際關係,他倒是和江東士大夫們走的更近一些。
所以,龐統說出這種話來很正常。
這就是諸葛亮和龐統的第一個分歧了,在諸葛亮的三分大計中,益州很重要,可是荊州也不能放棄,而龐統雖然沒有明說荊州是個垃圾,可是,“四戰之地”,“難以得志”,已經很明顯了。
龐統這麼幹有著很明顯的私心在裡面,那就是自立門戶,必須要表現的和諸葛亮有所不同,要不然怎麼顯得出自己來?
這只是分歧之一,再讓我們看看第二個分歧吧:龐統對諸葛亮和劉備的外交政策修正(或者說是顛覆)。
24—14:道不同,不相謀(3)
諸葛亮是極力鼓吹孫劉之間精誠合作的,小說中總是講他如何絞盡腦汁的和周瑜作對,欺負魯肅,調戲孫權,可是歷史上的諸葛亮從來都沒有這麼幹過,甚至在劉備要為關羽報仇的時候,他還在為江東孫權說話。
而魯肅更不用說了,他甚至比諸葛亮還要熱心,因為大部分時間裡諸葛亮的表現是沉默的,或者是躲在幕後操控,而這位老好人,在這一點上從來都不掩飾自己的工作熱情和擁劉反曹的立場。
不過到了龐統這裡就不一樣了,“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言語之間的情緒是如此的不和諧,我們文字獄一下,居然把孫權的威脅放在了曹操的前面,真是過分啊。
在諸葛亮和魯肅看來,三足鼎立的存在前提就是對方的存在,而在龐統這裡,則是把孫權的存在看作是鼎足之計難以維繫的關鍵人物,這就有點和周瑜相近了,在周瑜的那個版本里,也提到了拿下巴蜀漢中,再聯合馬超,以為外援,和曹操對著幹,看來不愧是龐統跟周瑜幹過,在這方面二人頗有共識,可是周瑜的言論也沒有他這麼過火,明擺著把盟友列到對手的名單當中,龐統做到了,這就和呂蒙走的比較近了,但是又不如呂蒙,人家是明槍暗箭的幹上了,甚至不惜遭報應。
這就看出龐統是一個很冷酷的人物,私人感情絕對不會帶到工作中來,周瑜和魯肅在政見上有著本質的分歧,可是私人上卻很好的關係,龐統也是和江東士大夫有共同語言,不過卻不會在施政當中倒向他們。
為什麼龐統會對東吳政權如此沒有感情?原因是多方面的,很複雜。
首先,不能違背自己的基本原則,什麼呢?就是諸葛亮往東走,我偏往西,沒理辯三分那才是本事,總之,就是要和他對著幹,否則的話,最後還是仰人鼻息啊;
其次,諸葛亮可以和東吳走的近一些,誰都可以,唯獨他龐統不可以,即使是內心不想和江東人士保持這樣的距離也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對昔日的工作部門表現的也要殘忍一些,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曾經給周瑜當過手下,和陸績們私交不錯,還是魯肅推薦過來的,表現的太右派的話難免會被劉備猜忌,所以,必須抹掉自己政策中的江東痕跡,在外交政策上,保持的中立或者偏左一些就是他比較明智的做法了;
第三,就是龐統的這種認識自身確實有點合理性,因為諸葛亮的外交政策本身就有漏洞,大家都想獨自把持荊州,只不過是迫於曹操的壓力才合作而已,早晚都會鬧掰,所以沒有必要浪費太多的感情,所以,相比於諸葛亮的隱忍,龐統更多的是不屑,如果只是喝酒聊天品評人物的話那還可以,真要在外交中顯得親密無間,還是省省吧,哪怕是作秀我也懶得做啊。
基於以上三點認識,龐統大膽的修正了諸葛亮的外交政策,不過當時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這種不太和諧的言論還是不說也罷,大家心知肚明,早點做打算也就可以了。
龐統對自己的策略是有信心的,可是他對劉備是否可以全盤接受就沒有太多的把握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龐統要想讓劉備,讓這個已經不是那個咋忽悠咋好使的小縣長對自己言聽計從,還需要接著大膽的篡改下去,這一次就輪到了對劉備“以德服人”統治方針的大刀闊斧的修改了。
這有點傷了劉備的根本,所以,遭到了劉備的質疑和抵制,不過龐統成功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