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而拿下巴蜀漢中,真正的可以和曹操孫權對抗,劉備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龐統要在這上面做文章也是很有難度,可是龐統很聰明,微調了一下,就形成了完全不一樣的版本,打上了龐統的“鳳雛”烙印。
第三個基本國策就是對外關係方針,在關羽敗亡之前,雖然孫劉聯盟之間有著多次的摩擦和軍事衝突,可是,基本上是按照諸葛亮的意思來的,那就是合作,求同存異,而龐統卻悍然的鄙視諸葛亮和劉備制定的這一政策,也算是虎口拔牙了啊。
由於對第一個基本國策的開刀正是從篡改隆中對以及修改外交政策作為切入點的,所以,就讓我們從龐統版的“三分天下”開始欣賞這段臥龍鳳雛之間的暗戰大戲吧。
24—13:道不同,不相謀(2)
諸葛亮版本的三分天下前面已經說過了,大家也都知道,這裡不再贅述,下面說說龐統的版本,從魯肅到諸葛亮,再到龐統,這已經是一部戲的第三個版本了,簡直和金庸的武俠劇差不多,當然了,這三位導演都比那個大鬍子強很多哦,不具備可比性。
先來看看龐士元先生的構思吧,沒有諸葛亮的那麼滔滔不絕,不過拋去後者的時政報告內容,二者字數也差不多,這位鳳雛行文措辭還是比較簡練的,雖然陳壽的《三國志》中沒有分析,可是幸虧有裴松之,蒐集了《九州春秋》的相關史料(這不是第一次感謝裴松之,也不是最後一次):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所需無求於外,今可權借已成大事。”
這就是龐士元版三分天下的核心部分。
讓我們回顧一下魯肅的版本先:
在劉表還沒有嚥氣的時候,魯肅是這麼跟孫權說的——“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而劉表嚥氣之後,魯肅進一步強調了這個觀點——“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周瑜也和孫權說過類似的話題,讓我們來看看他這個劇場版的三分天下吧——“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綜合起來,我們也就得出了東吳版的三分天下了,荊州的重要不言而喻,再配合上周瑜口中的巴蜀,字面上看和龐統的也就差不多了。
下面再來回顧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版本: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的比較囉嗦,好在大家都耳熟能詳,而歸納一下,諸葛亮的這個版本中關鍵詞也是荊州、益州。
既然三個本本都說到了這幾個詞,那麼就都是撿軟柿子捏唄?畢竟曹操暫時惹不起,就只好欺負劉璋和張魯了。
不過這也只是字面上的類似而已,其實龐統和其他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區別之一就在於對荊州板塊的定位上。
諸葛亮和魯肅周瑜,都是很看重荊州的,不乏溢美之辭,而到了龐統這裡,卻是風格大變,曾經的“沃野萬里”成了“荒殘”之地。
不錯,魯肅和諸葛亮說話的時候,荊州還是一片世外桃源,沒有飽受戰爭的摧殘,而龐統說這話的時候已經經歷了赤壁大戰,也被三家各自分去一塊,已經夠不上沃野萬里的標準了,可是,畢竟還沒有墮落到龐統口中的荒殘的地步,荊州並非赤壁的主戰場,一場大火也沒有燒掉荊州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龐統這麼說完全是為了後面強調益州的優越性瘋狂製造輿論而已,這種措辭手法並非是龐統的首創,從春秋戰國開始,那些周遊列國的策士們就喜歡玩故弄玄虛的這一套了,甚至不惜歪曲事實。
下面那句“人物殫盡”更是讓人有點寒心,分明是說所謂的荊州士人集團該發掘的都被髮掘出來了,該瓜分的已經都給瓜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