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了一個大圈,龐統還是和諸葛亮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也算是殊途同歸吧,而這,只是龐統和諸葛亮暗戰的開始,好戲還在後面呢,與劉備的零距離接觸讓龐統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天賜良機,一個讓自己迅速超過諸葛亮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只是從劉備那次闡述自己為何冒險去會晤孫權的談話中發現的,那可以說是諸葛亮的死穴。
24—12:道不同,不相謀(1)
劉備是怎麼說自己的冒險行動呢?
第一,承認自己的行為是冒險的,並非是萬全之策,諸葛亮們的苦諫很有道理,自己就是在賭一把,賭孫權的防禦重點在北方的曹操,不是自己,而自己又是他唯一得力的同盟;
第二,這才是劉備想重點說明的問題,那就是,既然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十分冒險為什麼還要去?
“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
劉備想說的就是這句話,不僅僅是要對龐統說,還是要告訴所有的下屬,自己不是傻子,而諸葛亮就是第一聽眾。
但是,很遺憾,諸葛亮還是在堅持自己的主見,那就是過於危險,最好還是不去,可以說諸葛亮不開竅,也可以說他過於忠心而膽敢說實話,總之,就是堅持自己的立場,雖說劉備還是去了。
劉備的牢騷既是證明了諸葛亮的忠心,也說明了自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他只會選擇他所認同的政見,而不會因為那個人是不是最親近的人,只要他認為對,那就可以排斥掉諸葛亮的政見,而採納別人的,這個人可以是小小的殷觀也可以是他龐統。
而且,龐統透過這番話還感覺到諸葛亮與劉備之間並非是鐵板一塊,有點隔閡,按理來說聰明的諸葛亮不應該犯這種錯誤的,不過無所謂了,他怎麼做是他的事情,至少這個破綻可以被自己拿來利用一下,只要自己的意見更多的被劉備認可,那麼就可以頂掉諸葛亮,時間一長,地位和話語權自然可以轉移到了自己手中,臥龍?哼哼,一邊臥著去吧,接下來的表演時間是我鳳雛的了!
以上一段心理分析完全是我自己的猜測,結合一些史實自己做出的猜測,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既然有人敢大膽妄言劉備故意要借孫權的手幹掉自己討厭的關羽,那麼我這裡拿諸葛亮和龐統說事可就一點也不過分了。
支撐我的假設論據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龐統發跡的詭異,前面已經說過了,為什麼不是近水樓臺的諸葛亮先寫信而是千里之外的魯肅?真要不知道的話為什麼又要補上一封信?這更證明了諸葛亮對於龐統的崛起有一種危機感,就像當初關羽張飛不喜歡他和劉備走的太近一樣,現在,輪到他身上了。
其次,很多年以後,劉備敗了,諸葛亮為此很傷感的說,如果法正還在的話一定會勸阻主公的,而即使勸阻不了也一定不會輸得這麼慘。
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假設的不是龐統而是法正?事實上劉備對這兩位的早逝都是十分痛惜的,諸葛亮的比喻和假設沒有都選擇而是取捨掉了法正,箇中的潛意識十分的耐人琢磨。
以上兩點似乎是把矛頭對準了諸葛亮,在貶低這位後來的大神的嫉賢妒能,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諸葛亮在這段時間雖然沒有幫助龐統什麼,但是也沒有使壞,他很好的剋制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面所能夠釋放的破壞力,龐統不管是低谷階段還是青雲直上的時候,諸葛亮的態度都只有一個——沉默。
我們沒有必要苛求古人,或者是把那些牛逼人士粉飾的神靈一般,諸葛亮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有自己的勢力,有自己的派系,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點嫉妒心,看到別人的風光蓋過自己都會有點不舒服的,這很正常,再說了,龐統不還是起來了嘛,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和龐統都是熱血沸騰的年輕人,理解萬歲。
這是諸葛亮的問題,下面說龐統的,龐統的問題在於他太激進了,當他初步察覺到劉備對於諸葛亮並非他想象中的言聽計從的那樣之後他就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所以,沒有多久,龐統就開始對劉備的三大基本國策開刀了。
劉備的三大基本國策是什麼?第一個就是以德服人,甭管他是虛偽還是怎麼的,反正劉備在這上面文章做的很足,哪怕是早期經受了那麼多的挫折也不會改變,龐統對這一點下手勇氣可嘉,因為即使是諸葛亮,也沒有敢於在這上面找文章做。
第二個基本國策就是諸葛亮為他謀劃的三分天下大計,立足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