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3 / 4)

有進退也。”

結果,曹丕去了以後,孫權連個影子都沒有出現。

6:“遼東叛變“事件。

——轉眼間,到了魏明帝曹睿時代,遼東的公孫淵奪了叔父的位置,向朝廷納貢,大家都以為是好事的時候,劉曄不厭其煩的再度站了出來,“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而世權日久。今若不誅,後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後致誅,於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兵臨之,開設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

結果,遺傳基因作怪,魏明帝不當一回事,最後,公孫淵成全了劉曄的一世英名,毅然叛變。

——他可真是大好人啊,不惜身敗名裂也要讓劉曄百戰百勝。

聰明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曹操雖然可以理解,但是,曹丕中招4次,曹睿再接再厲,祖孫三代連續中招6次。

這三位的智商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麼只是對劉曄尊崇有加,而到了關鍵的政略問題上,全都表現的十分蹊蹺,而且,除了公孫淵那一次之外,所有的議案全都和劉備有關。

所以,背後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作為漢室宗親,曹操等人對他一直有一種莫名的距離感,雖然知道劉曄是一個人才,可是,一旦涉及到一個敏感的問題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將劉曄隔離開來。

而且,曹操對於劉曄也不是全然排斥,比如*廬江山賊陳策的時候,以前派去的偏將失敗了,曹操問其他的謀士都說不該派兵去,只有劉曄正確的分析了前後形勢的不同“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今天下略定”“豈況明公之德”認為可以攻下“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

於是,曹操笑著說:“你的話正合我意啊”。於是按照劉曄的計劃行事,最後果然成事。

可見,不涉及敏感問題的話,曹操對劉曄還是很放心的,兩相對比,更是折射出了劉曄在曹魏集團中的難以明說的尷尬地位:

如果曹操可以像信任郭嘉一樣信任劉曄的話,劉曄的成就會大得多。

只不過,雖然曹氏一直號稱唯才是舉,可是,與漢室有關的人還是有點避諱的。

是戒備心也好,是愧疚心也罷,總之,劉曄的政治生涯充滿了遺憾,順帶著也給曹魏政權帶來了損失,尤其是在曹丕統治時代。

好了,扯得有點遠了,在驗證劉曄的下一個預言靈驗之前,先來看看孫權方面的反應吧。 。 想看書來

37—04:奇招,書生大將(1)

當曹丕的一紙詔令發放到了孫權的手中時,我們的新科吳王心裡那一塊石頭落了地了:

可以集中全力對付劉備了,不過要快,一旦時局不利的話難保後面的曹丕會幹出點什麼來。

選擇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想到這個話題就有點頭疼,不,準確的說孫權是有點傷心,周瑜和魯肅遠在天涯,呂蒙的去世可是近在咫尺啊。

我江東不缺驍勇善戰的軍事將領,但是,一缺大局觀良好的統帥級別人物(不是缺,是死的早),二缺卓越的步軍統領——劉備這廝擺明了是心虛,初戰告捷之後放棄了水戰計劃,直接陸戰招呼,算你狠啊!知道我的手下都是見慣了大風大浪,放在地上就要打個折扣了,想那黃蓋和程普等老一輩軍事家倒是從北面飄過來的,馬上地上極為嫻熟,可惜,都已不在人世,存活下來的幾位,比如韓當等人,可惜,衝鋒陷陣可以,指揮三軍還差點。

孫權在想,大家也在猜,是找一個資歷深厚的,還是找一個宗室(信得過的)的呢?

人選一出,朝野震撼。

因為孫權選擇的是陸遜。

一時間大家紛紛站出來發表反對意見,雖然在反對的同時沒有提出一個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可是,還是不同意。

如果我們反過來看的話就會說這幫人鼠目寸光,你看人家陸遜打得多麼的精彩啊,怎麼就不同意呢?

其實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孫權選擇陸遜的確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不啻於一場豪賭。

冒險不在於陸遜的年齡,遊戲中的人物造型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這個娃嫩的很,毛頭小子。

其實我們的陸遜現在已經不年輕了,183年出生的他現在已經幾近不惑之年了:38歲。

也許比起關羽或者張飛這樣的人來看,還是年輕的,可是,在孫權這邊絕對不是第一個,看看人家周瑜和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