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一統華夏啊,最好的時機錯過了,三國分立的局面必將延續下去啊。
至此,三國之間的關係逐漸明朗化了,曹丕站在了孫權的立場上,雖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但是,正如劉曄所料,孫權藉著這個擋箭牌成功的扭轉了局勢,而劉備,千算萬算,沒有想到曹丕選擇了最不利於自己的一種,靠這個外援是不可能的了,只有組織自己的軍隊真刀真槍的拼了。
只是這一晃,錯過了進軍的黃金時間。
在接著講述劉備和孫權的惡鬥之前,再來說一下劉曄的問題吧,細心一點的話就會發現了,這廝的分析能力極強,預測準的不能再準,和郭嘉分不出個高低來,而且,詭異的是,明明很多事件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的,不,是站在岔路口上的,但是,面對這麼多條岔路,劉曄偏偏選擇了正確的一條,更加詭異的是,那條岔路是個十足的冷門,只有他才能選對。
但是,更加蹊蹺的是,同樣的江湖神算(這種人,買彩票能賺死),他和郭嘉的待遇以及被重視的程度卻是截然相反,還記得以前的故事吧?郭嘉是預測之後,曹操很信任的馬上去買,不管有多冷,結果呢?必中無疑——沒有必要去問郭嘉怎麼預測對的,反正人家是對了,而且預測對了不止一次,不光結果預測對,就連過程都*不離十。
但是劉曄呢?不管是結果還是過程的預測機率都是和郭嘉一樣有如神助,不過,差距在於,他是做完預測之後,不管是曹丕還是精明的曹操,都不買,結果出來之後那是一片惋惜之聲。
為什麼劉曄會是這樣一個結局呢?其實大家對他都是蠻尊重的啊,待遇也不錯,怎麼就這麼不得志呢?
這種微妙的關係是由劉曄的另一重身份決定的。
因為他姓劉,而且是有史可考的漢室宗親。
——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人,比劉備的那個可靠多了。
正是這個看似尊貴的身份“害死”他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37—03:抉擇,袖手旁觀(3)
首先,我們來看看劉曄“被冷落”的歷史記錄吧。
1:“得隴望蜀”事件。
面對曹操的“不思進取”,劉曄勸諫說:
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曹操不聽,果斷回師,結果最後夏侯淵沒有了,漢中也沒有了,劉備達到了一個巔峰。
2:“孟達無恥”事件。
——前面說了,曹丕很喜歡儀表堂堂的孟達,雖然是降將,但是沒有經過太嚴格的政審就委以重任,大家沒有必要得罪新領導,所以,也是紛紛說點好聽的,唯獨劉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
結果,後來孟達果然叛變,只不過,曹丕已經不在了,無法向偉大的預言家劉曄說一聲對不起。
3:“懦弱不出”事件。
——前面已經講過了的,大家都說劉備不敢和孫權開戰,就連曹丕也深以為是,唯獨劉曄語出驚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結果呢?獨中五百萬。
4:“孫權稱臣“事件。
——孫權稱臣之後,大家都例行公事的向曹丕道賀,結果又是劉曄不厭其煩的站了出來提出自己的逆耳忠言來,“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結果,熬過這段危機之後,孫權果然拿曹丕的話當做放屁,令大家無言以對。
5:“御駕親征“事件。
——曹丕要攻打東吳,召開軍事議會,問孫權會不會親自出徵,大家都說孫權驚慌失措,必然會親率主力前來迎戰,又是劉曄,獨闢蹊徑的說道,“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