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敵人的前提,或者說勝負手在於——關中義士群起響應,裡應外合,結果曹丕被顛覆。
那個計劃更加實際一些?你趙雲憑什麼認定劉備一發兵,就會有足夠的反對勢力配合推翻曹丕?如果沒有呢?
趙雲也沒有招數,說了,他的戰略計劃是建立在道義基礎之上,沒有人響應這種道義的話一切都是海市蜃樓。
退一步講,有人響應了又會怎麼樣呢?當初關羽威震華夏,就有不少人響應他,結果呢?不還是要取決於自己正面戰場上的勝利與否?
那個時候是曹操的統治最為微妙的時刻,現在形勢完全不同了,曹丕已經徹底完成了洗牌工作,觀望者,“關中義士”還會不會出現,實在是一個很難確定的事情。
再退一步講,關中義士出現了,那麼劉備軍能否在正面戰場上做出積極的回應呢?能否令人信服的擊敗曹軍呢?
基本上不可能。
劉備打贏曹軍的記錄有三次,第一次是火燒博望坡,嚴格來講是戰鬥而不是戰役,規模不大,還是建立在夏侯惇腦袋瓜進大米粥的前提下;
第二次是赤壁大戰,曹操輸得很慘不假,可惜,作戰的主力軍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劉備的軍隊只是跟在周瑜後面追殺了一陣而已;
第三次是漢中爭奪戰,劉備奇蹟般的獲得了對曹操在正面戰場上的勝利,但是,那一次是劉備軍事實力全盛期,防守反擊戰術為主,避免慘烈廝殺,最後逼著曹操退軍,而曹操是整建制的有序撤退,並沒有遭遇什麼損失,劉備雖有夏侯淵授首,功勞簿好看一些,可是,軍事技術統計的純收入不高,屬於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這樣的三次勝利尚屬難得,這一次,在實力嚴重受損,由守轉攻,主動出擊的前提下,劉備還有勝算嗎?
所以,從軍事戰略考慮來看,趙雲的對魏作戰計劃實在是鏡花水月,沒有任何的可行性。
其次,再看後半部分的對吳作戰的消極面分析的話,趙雲的建議看似憂國憂民,實則是既不講談話技巧,又有點前後矛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6—02:宣戰,勢在必行(2)
為什麼說趙雲的這個議案是不講談話技巧呢?
“兵勢一交,不得卒解”,趙雲的這句放在最後面的話就是說一旦和東吳開戰,那麼必然會陷入持久戰,估計以我軍目前的實力,很難取得勝利,很有可能會輸——當然了,會輸這句話還是沒有明說出來。
但是,這句話劉備聽著會舒服嗎?而且會讓人感覺很不吉利:怎麼,成心詛咒我是不是?
那麼,為什麼前後矛盾?想想看,在趙雲的邏輯裡面,連曹丕都可以擺平,怎麼到了實力弱一些的孫權這裡就要玄乎了呢?
試想,如果前者(擺平曹丕)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後者(難勝孫權)的假設就有點故弄玄虛,而反過來如果後者成立的話,那麼前者的目標能否實現呢?就有點過於樂觀了,並且暴露了最大的一個短板:如果沒有關中義士的遙相呼應,任何軍事成績都無法取得,問題是,有誰可以保證就一定會有人起來響應呢?難道趙雲已經做了市場調查?
而就算是做了調查的話,結果也會讓趙雲深感失望的,關羽失敗的例子就在眼前,而在這個例子中,關中義士的呼應實在是作用有限,雷聲大雨點小,關羽一敗,馬上鳥獸散。
所以,難怪劉備會把趙雲的議案擱置在了一邊了,我們可以表揚趙雲的用心良苦,以及不畏強權,直言敢諫的精神,但是,這個議案實在是太不怎麼樣了,空洞空虛,劉備只要不是傻子,就一定會拒絕趙雲這個先攻打曹丕再威懾孫權的計劃——最大的毛病:
憑什麼你收拾了曹丕,孫權就會主動投降?三個國家之間相互牽制,即使一方被消滅,那麼進攻方也會消耗不少,而呆在一邊的中立方就會趁虛而入,坐收漁人之利,這種可能必須考慮到啊。
但是,我們在確定劉備的智商沒有問題之後,還有一件事也可以確認,那就是趙雲的智商也沒有問題,既然趙雲的智商沒有問題的話,為什麼還要提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計劃?
難道既然夢想照不進現實,索性就讓現實照進夢想?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趙雲反對劉備和孫權開火,但是生怕自己說話不好使,沒有力度,而且,在氣頭上的劉備必然不冷靜,但是,又不能明說自己的老大不僅僅打不過曹丕,連孫權也收拾不了,否則的話劉備會生氣,所以,就要採取這種轉移鬥爭視線的做法,先給劉備帶上一個美麗的光環,光環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