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1 / 4)

又招來了一番非議,國會議員們再次投出了反對票,認為曹丕的要求比較過分,這些珍玩超出了禮法限制,所以,我們應該拒絕。

孫權對此嗤之以鼻,不過是一些玩物而已,給出去又不會傷筋動骨,無所謂啊,於是又答應了。

是啊,接受了,進貢了又能怎麼樣?事實上,即便是曹丕也沒有奢望可以藉著這個機會染指進江東的勢力範圍,不僅沒有染指成功,甚至提出要孫權的兒子進京做人質這個最低限度的要求都沒有實現。

曹丕沒有得到什麼實惠的好處,但是也沒有損失什麼東西,還過了一把癮,畢竟有人俯首稱臣,他也知道孫權為什麼要稱臣,反正我是不會出兵幫你作戰的。

孫權呢?除了折點面子,上了點貢品之外也沒有損失什麼,他也沒有指望曹丕會伸出援手,只要不添亂就行,而現在,回饋的資訊讓他很是滿意:行,我可以安心對付劉備了。

雖然曹丕完全可以翻臉不認人(事實上後來還真這麼幹了),可是,還是為自己贏得了喘息之機,因為就在他低調的俯首稱臣的時候,劉備已經大兵壓境了。

繼荊州偷襲戰之後,東吳西蜀不可避免的正面交鋒,慘烈廝殺的大決戰時刻到來了。

這一戰,決定的不僅僅是吳蜀兩國的命運,更是讓三國又迎來了一個時代走向的拐點。

這就是夷陵之戰。

——繼官渡之戰和赤壁戰役之後,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之三。

36—01:宣戰,勢在必行(1)

日後說起這場戰役,不管是蜀蜜,還是蜀黑,都要對劉備的軍事決策搖頭嘆息一番。

然後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如果不貿然發動這場戰役的話就好了。

其實這不是大家事後諸葛,即便是在當時,也是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的,包括憂心忡忡的內部人士、旁觀中立的看客以及一肚子九轉大腸的敵對陣營分子。

首先來看看憂心忡忡的內部人士吧。

最有名的反對派人士是趙雲。

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只要我們先擺平曹魏,孫權自然會歸順我們,眼下,曹操雖然已經死了,可是,曹丕篡漢,所以,我們應該趁著大漢民心未失,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到時候關中義士必會裹糧策馬以應王師,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不共戴天的曹魏放在一邊先和孫權交手,此戰一開必會陷入膠著狀態,到時候局勢可就不妙了。

趙雲是堅定的和劉備“作對”,理由就是劉備不應該把私人恩怨放在國家利益至上,為了荊州而和孫權開火。

因為最後劉備失敗了,所以,趙雲成了有識之士。

但是,就算趙雲是一個很有主意的人,可並不代表他的這番言論就是很正確很有價值的,其實,相比於劉備的舉動,趙雲的這番計劃,看似深謀遠慮,實則毫無可行性。

首先,劉備並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為了報仇才發動這麼一場大戰役。

證明劉備並非一時衝動的是時間。

關羽敗亡和荊州淪陷發生於219年12月,夷陵之戰真正開始於221年7月,差不多兩年了。

在這兩年裡,劉備完成了稱帝這樣的頭等大事:221年4月稱帝,5月冊封吳氏和劉禪,6月冊封劉永和劉理,而後,7月出兵。

什麼叫衝動?不慌不忙的運作了兩年,順便完成了當皇帝等一系列大事才出兵就叫衝動?

分明是深思熟慮啊。

即便是有仇恨,也是在這個時候退居二線,情感已經被理智取代了。

其次,來看看趙雲計劃中的漏洞吧——很多的漏洞。

首先,趙雲的戰略構想立足於道義。

也就是說趙雲沒有反對開戰,甚至沒有反對立即開戰,只不過他選擇的戰略物件是曹丕,而不是孫權。

孫權“得罪”劉備是因為他取了荊州,殺了關羽,曹丕“得罪”趙雲是因為他篡漢,看上去趙雲是大公無私一些,但是,很明顯是把自己的老大給當成了白痴了。

光分析道義,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實力對比分析,透過前面劉備人才危機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吳國比蜀國強,而魏國又比吳國強大,那麼,憑什麼蜀國可以擊敗魏國呢?

劉備的計劃是至少奪回荊州,恢復到自己的鼎盛狀態,不至於在三國實力對比中完全出於下風,所以,他才選擇對東吳開刀,至少,還有一點希望;

趙雲的計劃呢?攻略魏國,攻略一個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