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陰之經,自內而外,太陰、少陰、厥陰。三陽之經,自外而內,太陽、陽明、少陽。
三陰三陽本為四,陽明、少陽,一也。少陰、厥陰,一也。
陰陽大道消長第三定律:在太極體中,陰陽相互消長,相對來者為陽,相對去者為陰。
經雲:去者為陰,至者為陽。
凡陽經者,自外而入於內也,凡陰經者,自內而出於外也。
少陰、厥陰本為一,氣血同,少陰者出,至厥陰時,厥回而入也,氣盡而血回。故厥陰體陰而用陽。
陽明、少陽本為一,氣血同,陽明者入,至少陽時,少入而出也,氣盛而血出。故少陽體陽而用陰。
陽明常多氣多血,至少陽時,常少血多氣,血即散也。散後為太陰,太陰之常數多氣少血。故陽明至太陰,中有陰陽之界少陽。太陰行至表為少陰,氣血更散,少陰之常數少血多氣,較太陰之時氣血皆少也。
少陰常少血多氣,至厥陰時,常多血少氣,氣即盡也,血即回也。而至太陽,太陽之常數多血少氣。故少陰至太陽,中有陰陽之界厥陰。
少陽者本為陽明之經,體陽而用陰,氣血與太陰同。厥陰者本為少陰之經,體陰而和陽,氣血與太陽同。
血者,陰也,為有形,自厥陰而厥回聚,聚盛大於陽明,散於少陽,至少陰散盡,復自厥陰厥回。血之外出者,出者陰,自陰經出,血之內入者,入者陽,自陽經入。少陽少血,厥陰多血,出者少也,入者多也,少陽血之量反多於厥陰血量。
氣者,陽也,為無形,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氣盛大於陽明,少陽、太陰、少陰皆多氣,多氣者,氣多也。至厥陰氣散盡,厥陰、太陽少氣也。少氣者,氣少也。
陰陽大道第三守恆定律(太極守恆定律):總太極體是恆定不變的,只是氣與能力的相互轉變。
陰陽大道守恆第一推論:陰陽大道的轉變總是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
此守恆定律中,氣為古時所言的形,為陰,能力為古時所言的氣,為陽。形有出入,氣有多少。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多氣,氣多也,至厥陰、太陽少氣,氣少也。厥陰、太陽、陽明多血,血聚而入,入者多也,少陽、太陰、少陰少血,血散為出,出者少也。此氣形之不同也。
陰陽之離合,開者行也,闔者聚也,樞者變也,陽明、少陽本一,少陰、厥陰亦本一,其別者,陽明入,少陽出。少陰出,厥陰入。氣盛大於陽明,血厥回於厥陰,故厥陰、陽明為闔。氣自少陰散盡,血自少陽外出,故少陰、少陽為樞。太陰承少陽氣行,太陽承厥陰氣行,故太陰、太陽為開。
此即經雲: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多氣者四經,多血者三經,氣至陽明始盛大,少陽、太陰、少陰皆多氣。血自厥陰厥回而漸多,自少陽外散而漸少,此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陰統於陽也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解:
水陰火陽,氣陽味陰,皆靜時陰陽也。無極生太極,太極生本一精,一精化二氣,二氣交媾以生形,形生出味。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故曰: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氣為陽,形味為陰,陽中精食氣,陰中形食味,陰陽之始化生精,陰陽之中氣生形。精食氣,形食味,味傷形,氣傷精。
歸者歸其所生,傷者傷其所食,亦陰陽之順逆,五行之承製。
一些用到的資料《五行大義》…(隋)蕭吉上 。 想看書來
二 篇 奇門佔法舉隅 (四)
外篇六仙學之說
仙學,就是研究人的衛生、養生、攝生和精神境界的淨化提純,乃至身與意的統一、昇華,直至再生、長生的學問。
仙學,在我中華已延綿傳承了六千餘載,由於歷史的侷限,雖然歲月極其悠久,卻一直或委託於巫術,或依附於宗教,或寄身於其他,從而沒有真正的地位。直至本世紀二十年代,陳攖寧先生才首次倡導並正式提出,要將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術來研究。先生認為“仙學乃是一種獨立的學術,毋需借重他教門面”,“餘本不反對儒釋道三教之宗旨,但不願聽任神仙學術埋沒於彼三教之內;失其獨立之資格,終至受彼等教義之束縛而不能自由發展,以故處處將其界限劃分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