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包圍城市的道路,其正確性已由歷史本身作了結論。我認為,其偉大意義還在於,它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開闢了道路。凡是與當年中國情況類似的地方,都會有參考價值。毛澤東思想的生命力正在於此。

二、戰略戰術的獨特創造

上面談到,要把農村革命根據地長期堅持下去,並不斷髮展

壯大,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即:(一)加強無產階級思想的領導,

保持黨和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二)加強根據地的全面建設;

(三)戰勝敵人的“圍剿”。前兩個問題已經談過,現在討論第三個問題。

前已提及,只要根據地一出現,便立刻會面臨著敵人的“圍剿”,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殘酷,只要反革命還有力量就不會停止。如果紅軍不能戰勝敵人這種反覆進行的“圍剿”,根據地就無法存在,更談不到日後的發展了。紅軍在開始時必然是很弱小的,而以此微不足道的力量,如何與成十倍成百倍的強敵相抗衡,如何在敵人的反覆“圍剿”中站住腳跟並戰而勝之,這不能不是一個頭號的軍事問題。而這些在以往的軍事書上是沒有現成答案的。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卻依據現實條件,創造了一系列獨特的戰略戰術,不僅使紅軍站穩了腳跟,而且殲滅了大量敵人,不僅粉碎了敵人的“圍剿”,而且使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從而為無產階級的軍事學開闢出一片嶄新的天地。如果不是毛澤東在軍事上的大智,肯定達不到這樣的成就。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大智篇(5)

試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不正是這樣的嗎?毛澤東初上井岡山,不過千餘人,朱、毛會師後才擴大到萬餘人。這時已經經歷了湘贛敵人的多次“圍剿”。在最初三年裡,他們度過了紅軍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當紅軍發展到三萬人時,敵人更大規模的“圍剿”也隨之到來了。第一次大“圍剿”的敵軍是十萬人,第二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二十萬人,第三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三十萬人,第四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五十萬人。除了第五次“圍剿”因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指揮而失敗以外,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敵人每一次都以堂堂之陣洶洶而來,恨不得一口吞滅紅軍、吞滅蘇區,但每一次都被英勇的紅軍打得損兵折將、狼狽奔逃,以致敵軍官兵一聽進入蘇區就談虎色變。試想,反動派以舉國之力卻無法擊滅彈丸之地,以裝備完善的幾十萬大軍卻無法對付連子彈都很缺乏的弱小的紅軍,這究竟是一個什麼問題呢?我軍究竟是採取了什麼奇妙的戰術才得以克敵制勝呢?

在第一次反“圍剿”前的動員大會上,毛澤東曾寫了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就是毛澤東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概括。

紅軍聞名的十六字訣,是朱德、毛澤東統率的紅軍在游擊戰爭中創造而為毛澤東總結出來的。據說最早出現在1928年的1月,當時還只有“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個字,是毛澤東在遂川城主持召開前委和萬安縣委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來的,以後就逐漸完備起來。等到紅軍發展到三萬之眾,為了迎接更艱鉅的任務,紅軍已進入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那個“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後半句話,就成為紅軍運動戰的方針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向中央蘇區接連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圍剿”。前三次反“圍剿”,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第四次反“圍剿”是周恩來、朱德指揮的。這四次反“圍剿”都是以運動戰的方式,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取得圓滿勝利的,在我軍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這種戰術的第一個要點就是誘敵深入。為什麼要誘敵深入呢?原因有三:一是把敵人放到根據地內部來打,是為了得到根據地優越的群眾條件;二是疲憊敵人,並使我方兵力集中;三是在運動過程中發現敵人的弱點。這種戰術的第二個要點是各個擊破。敵人“圍剿”往往是採用多路分進合擊,將我主力壓縮至中心地區聚而殲之。這種戰術自然來勢洶洶,而毛澤東卻不慌不忙,在誘敵深入中首先選擇其中的一路,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殲滅,然後逐次擊破其他。至於首先選擇的那一路,或者是敵人的弱點,或者是足以影響全域性的要害,則視情況而定。當然,開始實行這種戰術,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因為誘敵深入,從表面上看,就會喪失土地,也會使根據地的人民受到危害,不僅指揮員想不通,人民群眾也有很大顧慮。但是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