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軍民嚐到勝利的甜頭,這一切顧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這裡,我們還是簡要敘述一下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三次反“圍剿”戰爭,以便從中領會他對上述戰術的運用之妙。
敵人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圍剿”,是1930年10月蔣閻馮軍閥混戰初告結束,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組織的,並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圍剿”軍總司令,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率領十萬大軍向我江西蘇區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而我方兵力只有三萬多人。當時敵軍的分佈是:最西頭是羅霖的第77師在吉安,最東是劉和鼎的56師,兩端相距八百里。其間分兩大路:敵之右路軍為張輝瓚的18師、譚道源的50師和公秉藩的28師共三個師;敵之左路軍是朱紹良指揮的毛炳文的第8師和許克祥的第24師兩個師。我軍在羅坊會議上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部隊第一步東移贛江,到達樟樹、撫州地區,使進攻袁水流域的敵人撲空;接著我軍又向邊沿區東固、 南龔、 龍岡、 小
大智篇(6)
移動,使到達樟樹、撫州地區的敵軍第二次撲空。經過這二次撲空,敵軍已經現出疲憊,我軍反攻的條件漸趨成熟。毛澤東考慮到,在三處敵軍中,張、譚是其中的主力,如能將其首先擊破,敵人整個的“圍剿”計劃也就打破了。於是決定首先在小 設伏。但是連等兩天兩夜敵人都沒有來。軍中頗有怨言。而毛澤東為了“慎重初戰”,仍然“持重待機”。這時,張輝瓚由東固進至南龔,有東進之勢。毛澤東遂令我軍主力轉移到黃陂以西之君埠一帶秘密集結。當天黃昏張輝瓚率部到達距君埠二十里的龍岡。龍岡與君埠部有個黃竹嶺,敵軍東進必須仰攻此山。於是毛澤東決定在此處擺設戰場,準備殲滅該敵。我軍總部的指揮所就設在黃竹嶺後面的小別山上,毛澤東、朱德就在這裡指揮戰鬥。次日拂曉,在晨霧迷漫中,張輝瓚率部東進,在登山時受到我軍的迎頭痛擊。戰至下午三時,我紅四軍和紅三軍團從龍岡北面的高山上跑步衝下山來,敵軍全線崩潰。等到毛澤東從黃竹山上下來時,前面已紛紛喊道:“捉住張輝瓚啦!”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正是描寫當時景象的。這一仗打得漂亮、乾脆、徹底,張輝瓚的師部和兩個旅全部被消滅,生俘九千餘人,無一人一馬漏網。在龍岡大坪上,有人把捆綁著的張輝瓚帶到毛澤東面前,這位“圍剿”軍總指揮,穿著衣衫不整計程車兵服裝,向毛澤東鞠躬敬禮,口稱“潤之先生”,說了些別後欽慕敬仰的話。龍岡首戰告捷,嚇得譚道源驚慌失措,連忙向東逃竄。我軍又乘勢猛擊,於東韶將譚師殲滅數千。兩仗共俘敵萬餘。毛、許兩師則在我軍圍攻東韶時倉皇北逃。敵人來勢洶洶的第一次大“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
這次“圍剿”結束還不到三個月,敵人的第二次大“圍剿”又開始了。這次的總兵力是二十萬人,而且採取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正像毛澤東詞中講的:“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使人麻煩的還不僅是敵情嚴重,而是新上臺的王明路線的“四中全會”代表團來到了蘇區。他們看到形勢如此嚴重,就提出紅軍主力退出中央蘇區的主張,甚至要紅軍到四川去重新建立根據地。毛澤東在會議上嚴厲批判了這種逃跑主義的方針,對方爭論非常激烈。幸而在中央局擴大會上,多數高階幹部擁護毛澤東的主張,才把逃跑的聲浪壓下去了。緊接著毛澤東就引導大家分析討論首先破哪一路敵人為適宜。有人主張先打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理由是它只有兩個師孤立駐在興國;有人主張先打朱紹良的第八路軍,因為朱紹良等人都是蔣介石的親信。毛澤東則指出,蔣蔡的十九路軍是這次“圍剿”軍中最強的,且已完成防禦工事,事實上我軍等於攻堅,如一時打不下來,北面的敵人一齊壓下來,我們就難於粉碎這次“圍剿”。如果先打朱紹良的第八路軍,就得向西掃,西面是贛江,下一步無發展餘地。鑑於這兩種方案的缺點,毛澤東明確提出應先打弱的,後打強的,以先打王金鈺的第五路軍為好。他認為第五路軍雖有五個師之多,但多系雜牌,各懷鬼胎,而且都是從北方新到南方的,水土不服,不善爬山,士氣低落,便於擊破。大家一致同意毛澤東的分析。戰役開始後,我軍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從4月20日開始後移,向龍岡地區集中。隨後又移至東固一帶隱蔽集結。三四萬人擠在一個狹小地帶,三面都有敵人,被稱為“鑽牛角”。我軍忐忑不安地在這裡藏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