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跨越了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界,這正好也說明了遜尼和什葉是世俗角度的分別。
另外,伊朗高原歷史悠久,上古的祆教和摩尼教之中。也有眾多注重自我感受的修行法門。
當姬傲劍從伊朗高原,走過興都庫什山脈,再進入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的修行之風就更盛了。
印度文化中,轉世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一直就有苦修解脫的思想,不管是最早的婆羅門教,還是後來的印度教、佛教,都非常尊崇苦修,教義中皆有極大的禁慾主義成分。
甚至可以說,印度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民崇尚苦修的地區。人人都在透過各種苦行,完成自我救贖,然後帶著福報,就可以在下一輩子重啟一個升級版的人生。
於是導致了這個邏輯:既然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改造自我,在來世得到拯救,那也就沒有必要去改造社會,在現世得到拯救。
所以印度的底層民眾抗爭,幾乎就不可能發生了,搞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就差不多了。
與此相對應的,既然每一個人都在關懷自己的內心,作為群體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也就相當地弱,即使是後來成立了現代國家,各個邦都還驕傲地保留著各自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似乎依然還是幾十個不同的國家。
這一日,姬傲劍沿著喜馬拉雅山的南麓,走到了加德滿都谷地,在當地聽到了一位大修士的傳說。據聞他已經是深山中刻苦修行了數十載歲月,心靈境界已經圓通無礙,隨時有可能得到大解脫。
所謂的大解脫,一般就是所謂的飛昇仙境,登臨彼岸。姬傲劍心中有了興趣,當下前去尋訪。
其實對於道行深厚的苦行大師,少不了就有同道中人因為仰慕前來追隨修行。但苦修既然是一種為了個體解脫的“私事”,苦行大師未必一定就有興趣傳道授業解惑。就算早年曾經留下過傳承法門,現下到了解脫的關鍵時刻,自然也是不願被打擾的成分居多。
而他們不想被人找到的時候,那就絕不會被人撞到機緣。
但是姬傲劍的心神已能溝通天地,感應萬物,只要對方沒有非常刻意地迴避,那就會有機緣遇上。
他一路上也遇到過諸多的苦行之士,但是這些人修為尚還粗淺,距離成道解脫也還遙遠。雖然姬傲劍從他們那裡也見識了不少苦修法門,但總是未能目睹真正的高深境界。如今有了一個機會,自然不會放棄。
第六百四十五章 歸來時(四)
當姬傲劍在深山中找到苦行者的時候,感覺自己只是發現了一塊“石頭”。
這是一個看上去十分衰弱的老人。他的頭髮十分稀疏,近乎禿頂。臉上的皺紋像是岩石一樣斑駁,身體乾枯得彷彿沒有一絲水分,膚色也和周圍環境沒有區別。當他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簡直沒有人能感覺出他是一個活物。
這算是真正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吧?
肯定地,差不多都已經是化石了。
姬傲劍也一動不動地立在他的身前,過了三天三夜,這個彷彿凝固的老人才微微地張開了眼睛。
只不過是把眼皮略略一分,這個動作緩慢到幾乎用去了一炷香的時間。姬傲劍看到這個節奏,感覺他的身體各項功能已經嚴重退化,甚至說話能力都沒有保留下來。
果然,老人見到姬傲劍後,目光之中沒有任何異常,就如同眼前沒有這個人。
他的眼睛隨即閉上,再次陷入了花崗岩一般的沉寂。
苦行者的意思其實十分清楚:他既不需要門徒,也不需要同伴,沒有興趣與眼前的人交流。
姬傲劍還是站在他的面前,一動不動。
又過了三天三夜,苦行者又一次微微掀開眼皮,見到來人還在,繼續閉目。
按照苦行者中的規矩,不管是拜師還是尋伴,只要證明自己也有高深的苦行修為,就有希望得到認可。
然而姬傲劍的目標與以上兩者都沒有關係。他只是來觀察苦行者而已,所以根本無所謂對方是什麼態度,都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因為他已經發現這個老人。生命精元已經所剩無幾,如果不在最後關頭進行一些舉動,他這生就與解脫徹底無緣,又將墮入俗世的輪迴。
到目前為止,姬傲劍都沒有知曉對方是什麼教派的苦修之士。
不過這並不重要。
在南亞次大陸和伊朗高原這片廣大地區,自公元一千年前雅利安人分為兩支進來,上等階層之中就有了深厚的苦行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