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年紀愈大,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就愈不容易記住。
死記硬背實在是聰明的成人們不該做的事。要將所擁有的資訊好好地整理,並充分理解 才是更高層次的記憶之道。
徹底地學習與粗略地學習更能長期記憶。因此,即使自己認為已經記住了,也必須多次 學習。心理學上稱此為“過剩學習”。或許有人聽到“過剩”一詞會認為是學了多餘的沒有 用的東西,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我們剛聽到一個英文單詞時,如果不做其他的練習記憶 ,很快就會遺忘。但如果我們聽到單詞時,就立即查字典,弄懂它的意思,然後一遍遍地使 用這個單詞,自然就不會忘記了。
為了讓記憶牢固,初期的反覆過剩學習最好儘可能多點。不過,相同的事物要避免機械 式的反覆過剩學習。因為這樣可能會令人喪失靈活的思考,使自己的觀點狹隘。
當知識都徹底記憶後,最好能每隔一段時間去應用和複習。
過剩學習的效用常顯示在對自己來說是愉快而有趣的體驗的記憶上。比起不愉快和失敗 的經驗,我們比較能記住愉快的回憶與事件,我們常會跟家人和朋友提好幾次或者順著話題 講出來。也就是說,與反覆的次數多也有關係。
因此,當我們閱讀詩歌、散文併為之感動時,首先請重複地演練、複習,到自己能將它 背誦出來為止,然後在聚會或婚宴等場合中將它應用出來,這樣的學習對記憶的提高是很有 助益的。
在企圖想起某個人或某件事時,我們總會先想起各種與該物件相關的事物。例如,當我 們試圖想起某個人的名字時,我們總是會專心試著回想這個人的姓、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 他的長相特徵、最後見面的地方等等,最後大致上都會成功地想起來。如果還不行,那麼就 暫時放棄,隔一天再重新回想。
經過這種重複的回想程式,總會激發出比以前更詳細的資訊。這是因為記憶間的結合會 因為不斷地思考而恢復的原因,也就是說,透過給記憶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可以使思考獲得 進展。
準備資料或解決問題也是一樣,轉動思緒、激發記憶資訊可以說是一道非常重要的手續 。當得不到充分資訊或線索,可是問題依然要解決時,一般人總會先嚐試從某個地方著手。 一方面想看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期待或許在某個地方可以 得到有效的線索,因此就會採取錯誤的行動。
可是,除非單獨被置於完全未知的問題當中,否則一般人不會輕易嘗試錯誤。大部分的 人多多少少都會擬定系統性的假設,以檢驗的形式去嘗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假設就 會被修正,成為一種正確性相當高的想法,錯誤自然就會減少。這期間,記憶也一直不停地 起著作用。利用手邊的資訊擬定解決方案(假設),就是一種憑藉推理的動作而間接解決問 題的過程。
我們之所以在無法明確地回想起事情的時候依然可以在空白處填上適當用語,是因為我 們可以從文章的脈絡過程或前後關係中推斷得知,故推理可以說是模糊記憶的支柱。下面這 個例子將證明這一點。 。。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二部分(25)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位期間曾發生過“水門事件”,當時的總統事務官約翰?迪恩以證 人的身份出席聽證會。他非常清楚地“回想起”和總統之間的對話,因此被稱為“如錄音機 般記憶的人”。可是後來和真正的錄音帶對照之後,發現他的證詞並不正確。因為在回憶模 糊的記憶時,來自聽證會的壓力促使他偏向對自己有利的立場。
所以說,在“回想”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動員和回憶相關的大量知識,以便推理出應 該要想起來的事情。而我們之所以能透過推理回想,是因為被整理成形的各種知識都被儲存 在長期記憶之中的緣故。
因此,以記憶片斷為線索進行“回想”時,事實很可能會扭曲。相反地,如果送進來的 記憶資訊在處理的過程中充分被理解的話,“回想”就會變得很容易,只要根據被給予的“ 線索”就可以清楚地重現。可惜的是,我們的想法或觀點往往會因長年的習慣或價值觀或態 度而固定成形。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自身存在的習慣或觀點上的阻礙呢?
理解事情必須動用活動狀態中的記憶。短期記憶的容量是7+2或7-2強克(強克是記憶 的單位),所以1872×69的數字沒辦法在腦袋中進行計算。如此一來,遇到必須持續思索的 一連串事情或不同種類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