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身體是耳朵的延伸。他不知道 人類生物學家要在未來什麼時候才能認識到人也是如此。我們透過整個身體吸收聲音,而聲 音的韻律影響整個人。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二部分(23)
一位美國心理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堅持讓他的朋友在他聽完美國搖滾樂曲後測 試他左臂的臂力,他一定要證明他的臂力絕對不會因此而改變。結果他發現:在聽過搖滾樂 後,他的胳膊軟弱無力,幾乎根本沒有力量抵擋外來的壓力。
他非常詫異,找出了他能想到的各種理由,可是沒有一個理由能說明問題的實質。
一位音樂家的兒子做數學作業總是碰到問題。於是他試著把貝多芬的一些曲子放進了兒 子的個人音響,想試一試它的效果,結果兒子飛快地完成了作業。
的確,有的聲音可以給我們力量,讓我們振奮;有的聲音則會削弱我們的力量,讓我們 頹廢。貝多芬樂曲的目的是使人們從繁雜的日常事務中得到解脫,那是因為樂曲本身平衡、 對稱而和諧。當我們在研討班上與學生們一起時,當我們勤勉地在計算機前工作時,都可以 播放一些心曠神怡的樂曲。
隨著時間的流逝,能保持的記憶量也會隨之減少。
假設你現在正要去聽兩小時的演講,聽完後,你將演講的內容儘可能地全部回憶一遍, 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大概就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一樣,最初的時候,大部分的資訊都還記 得,在結束的時候也記得差不多。但是,在演講的過程中,記憶卻流失了許許多多的資訊。
因為,演講剛開始的時候,聽眾想要去聽的意願還很強,而且所得到的資訊量也還不夠 。但是,演講持續進行,資訊互相干擾或結合,理解就變得艱難起來。最初的緊張感也逐漸 散去,開始感到疲倦、不耐煩。不過到了最後,因為資訊是最新最完整的狀態,所以仍能輕 易地留存在記憶中。
像這樣中間過程輕鬆的情況要怎麼辦才好呢?
首先,縮短學習的時間。每20分鐘到40分鐘休息一次,會保持相當高的記憶效果。如果 每兩三分鐘就休息一次的話,由於學習時間太短,對於下一個資訊就無法有效理解,注意力 更是容易變得分散,能記住的東西就非常有限。
兩小時的學習完成後,則需要長時間的休息。接下來學習的最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效 果更佳。
再怎麼有趣的內容,連續集中精神兩小時也很難。再怎麼拼命,集中力大約也只能維持 一小時,隨後便會出現精神渙散、腦中跳入其他事物等現象。這是因為人能夠完全集中精神 聽課的時間,正確說來不超過20分鐘。而年幼的小朋友,集中力大概只能維持5分鐘而已, 他們的注意力本來就很容易動搖,很容易被周圍的零星瑣事所吸引。不過,如果是自己感興 趣的事,就完全沒有集中力長短的問題了。只有在單純記憶學習的場合中,會較快產生厭煩 與不耐,所以需要適度的學習時間和休息。讓你的大腦有充分的時間去儲存資料並重新開機 ,更新記憶體是很重要的。
比如聽演講,經過24小時,我們記得的內容還有多少呢?由記憶現象與複習效果原理來 看是再清楚不過了。剛聽完演講沒多久的記憶最清楚。此種情形稱為記憶現象。這種場合是 顯示短時間的記憶,無意義的資訊或學習運動等方面的記憶,在5~10分鐘後,記得最清楚 。如果是散文詩等有含義的資訊,效果則在兩三天後出現。
所以,在考試前一天才臨時抱佛腳地熬夜猛啃書,效果是不可能好到哪去的。想要去記 什麼的時候,會在腦中產生所謂的記憶痕跡。這個痕跡可以在任何時候喚起回憶,所以反覆 地練習加深印象是必要的。根據研究表明,在學習後5~10分鐘記得最清楚,所以第一次復 習在此時最好。接著在學習的24小時後,大約會流失原本80%的記憶量,這個時候必須再復 習一次才行。然後,一個星期、一個月後,資訊尚未完全喪失前,趕緊再複習一下,這樣就 能確定地刻劃其記憶痕跡了。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二部分(24)
什麼樣的複習方法才是最好的呢?反覆練習,能在記憶中儲存數月到數年之久。兒童的 頭腦可以說是白紙狀態,好比一塊吸納量很大的海綿。如果印上了某種印象,就會一直記得 牢牢的。而成人的腦海已經有一定的知識體系,新的資訊會和腦海中原有的知識連結,再重 新改寫。如果既不考慮事實,也不瞭解意思,只是死記硬背,兒童的功夫比大人厲害。有這 樣一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