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候,就必須先將其放進長期記憶中。
要了解我們不懂的事情,基本上必須先呼叫出已經知道的事情的記憶來幫助理解。可是 ,我們擁有的知識或記憶未必是絕對的,故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想法時,使用能被一般人瞭解 的說*比較有效。或者也可以使用和自己的想法類似的事物或比喻,這樣就可以防止因為 記憶的個人差異而產生的偏差,避免不僅是記憶的量和質,還包括記憶的自我中心所產生的 扭曲。
記憶可以透過結合新舊想法而產生新的理解。利用動態記憶的特性不斷更新自己的計劃 ,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解力。
記憶力好是不是就代表腦筋好,且富有智慧?
關於智慧,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與解釋,但是此處的智慧,基本上是指個人可以滿足地過 社會生活,亦即在變化的環境中維持自我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第二,則是指歸納和演繹的思 考能力。第三,則是指創造力。以上代表的都是妥善使用被儲存的記憶的能力。由此看來, 我們也可以說,智慧是依賴記憶力的。但是,有人記憶力不佳,智力卻很高;也有人看似有 智障,卻又表現出天才般的記憶力。
一提到創造性或創造力,可能有人會馬上聯想到靈感或直覺。其實,創造並不是無中生 有。儲存在腦海中的知識或經驗越多,就越能從該處衍生出某種新東西。
所謂創造,本來是以獨創的方法將各種沒有關聯性的資訊結合起來,製造出新的統一體 。從這一層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說創造力也是依賴記憶力的。可是,記憶是將以前所取得的 資訊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的一種功能,因此堪稱為人類一切精神作用與運動技能的基礎 。所以,我們不妨把創造力和記憶力視為某種過程的構成要素。
那麼,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上的大發現,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