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的作品進行逐個研究能夠揭示出什麼?

《百老匯專輯》是史翠珊演唱生涯的一座里程碑,在這張專輯的開頭,史翠珊演唱了史蒂芬?桑德海姆的“積少成多”,這首令人傾倒的歌曲闡述了藝術創造的過程,其中一部分歌詞是專門根據史翠珊的具體情況量身打造的。史翠珊的絕大部分作品背後都體現了一種堅強的理性——在這張專輯的首支歌曲背後,在這首歌曲特殊的歌詞背後,尤其是在她與這首歌曲強烈的個人聯絡背後——那就是她正在演唱她的生命之歌。

藝術並不簡單,

每個微小的細節都是一項重大的決定。

史翠珊和桑德海姆都是人所共知的完美主義者。她明察秋毫、機智過人;他博學多才、注重理性。他們二人對細節達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極大地促進了藝術的發展。

必須保持事物相稱,

必須堅持你的創見。

桑德海姆對史翠珊的評價是:“她的演唱正像‘積少成多’這首歌所表達的內容一樣。她的演唱方式猶如新印象主義大師修拉在作畫,點點滴滴、時時刻刻、一小節接一小節、一段接一段……唯一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她對管絃樂的細節極為關注,就像她對自己的演唱一樣認真……這就是為什麼這首歌那麼美妙,這不光是因為史翠珊的才華,還由於她心甘情願地付出極大的努力。”

女孩,你要有所創新,

他們沮喪的時候會對你說——

你要麼有所創新,要麼徹底失敗。

即使這是真的,女孩,

你仍然要盡力而為。

桑德海姆的歌詞和音樂十分出色,史翠珊的演唱也很到位。這兩位藝術家一心一意地追尋夢想,他們開闢了嶄新的道路,招致非議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對史翠珊來說,多年以來,她那具有開創性的工作一直漫步在一條過於安全的道路上,她的選擇往往出於一時的心血來潮,其結果常常難以預料。這就留下了一個關鍵問題:什麼時候她的作品確實是藝術,什麼時候則是在浪費她那非凡的、一生難得的才華?

1994年6月

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裡,一萬五千名觀眾第五次、或者第六次長時間起立鼓掌。五十二歲的芭芭拉?史翠珊平靜地站在聚光燈下,觀眾們大聲呼喊,請史翠珊演唱他們喜歡的歌,一種近乎於瘋狂的快樂瀰漫在1994年6月這個溫暖的夜晚。這種瘋狂來自於一種擔心,觀眾們擔心他們與偶像之間這種珍貴而罕見的現場聯絡會在他們告訴史翠珊為他們演唱哪首歌之前蒸發得無影無蹤。自1967年史翠珊在紐約市中央公園舉辦了著名的“中央公園演唱會”後,觀眾們整整等待了二十七年,在此期間,芭芭拉?瓊?史翠珊只在她能完全控制的環境中——唱片錄音室——追求完美的理想。雖然中央公園的演唱會是免費的,但是麥迪遜廣場演唱會的票價卻高達350美元一張,而且許多黃牛黨賣出的票價遠遠高於這個價格,幾乎賣出了天價。對於那些熱情洋溢的歌迷而言,這一切都不算什麼,他們等待著告訴他們家鄉的女孩,他們是多麼地愛她,她對他們有多麼重要。這在上流社會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那些上流社會的觀眾放下矜持,狂呼大叫:“芭芭拉,我們要聽‘不名一文’!我們要聽‘二手羅絲’!”隨著請求的增多,芭芭拉?史翠珊做出了一件驚人之舉,她在晚會中第一次不再盯著提詞器——在這個盛況空前的演唱會上為她提示每一個詞的裝置。史翠珊面對著滿懷崇拜的觀眾,一臉揶揄地微笑,她幽默地說道:“你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事先設計好的。”

她確實如此。

。 想看書來

開端

我想成名。不管是靠唱歌、演戲或者其他什麼方式,我都想讓所有人知道我的名字,甚至牛仔們!

——芭芭拉?史翠珊,《青春一族》雜誌,1963年10月

她是一個瘦骨伶仃的饒舌者,既沒有受過訓練,也不懂什麼技巧……她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她那雄厚的天賦。

——在年輕的芭芭拉?史翠珊首次出演百老匯音樂劇《我可以為你整批買來》前,製作人大衛?梅里克給予她的評價,刊登於1963年7月27日的《週六晚報》

她使無數相貌平平的女孩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艾索比爾?倫納特,《妙女郎》的作者兼編劇

芭芭拉?瓊?史翠珊生於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畢業於伊拉姆斯豪爾中學。1960年,當史翠珊初出茅廬時,紐約市與現在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